西江月 梅花 蘇軾

懷古念舊,從本質上說,是因為在這些古事古物中寄托有自己獨特的情思,聽到一首老歌,翻起一張舊照片,很容易就會將思維帶回到當日,或者思念那時同行之人,或者緬懷過去可愛的自己,所以睹物常常思人。可以將過去的記憶留下來,是一種幸運,能夠在午後的閑暇時光中重新慢慢打開是一種幸福。是否還記得最珍貴的那段過去,被塵封在哪一份回憶?

晚年的蘇軾孤獨一人,常常會因無意中看到的景物,想起逝者的影子。且看他是如何訴說。

紹聖三年,蘇軾時年六十歲。一日途經濕熱的山林時,見到瘴癘環繞的中心生長著幾株梅花,絲毫不畏懼瘴氣的侵襲。蘇軾初見時頗為驚訝,但仔細看過後,也就不覺奇怪,梅花生有冰雪般的肌體,這是神仙一樣的風致。看那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不正是海仙常常派遣來去花叢中探望的使者嗎。

天然的素顏根本不屑於用鉛粉妝飾,這就是梅花的品質,也是蘇軾死去的歌妓朝雲的寫照,朝雲生前即使卸妝,仍是紅唇粉面,梅花花瓣即使凋零,還有梅葉泛紅,隻可惜現在,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朝雲離去變成空無,再也不會夢到梅花,如同王昌齡夢到梨花那樣。

西江月 梅花

宋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軾的這首《西江月》是一首借景抒懷的悼亡詞,全詞空靈蘊藉,意境深遠,留有足夠的遐想空間。對於故人與景物之間,必須能找到巧妙的共通點,也正是蘇軾所懷念的朝雲的品質。很顯然,從詞中可以看出,蘇軾將朝雲身上的外在以及內在,都很好的賦予給梅花,而這些,也正是梅花所具有的最鮮明的品格。如此看來,詞中既是以人擬花,又是以花擬人,二者神韻相當,若合符節。

在全詞末尾,“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這才是蘇軾最想抒發的情感,自己身如不系之舟,而故人已故,再回望時終究有遺憾,不過蘇軾深知,世事之中從來就沒有圓滿,既然已成過去,就需好好告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