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抖腿!不要抖腿!都說瞭不要抖腿!

當你好好地坐著吃飯, 卻發現桌子在不停地顫動,仔細一看,原來是對面的人在抖腿;

當你坐在教室裡學習,空氣裡卻似乎躁動的地讓人無法安心學習,原來是旁邊的人在抖腿;

當你在電腦前打字發現整排桌子在動,你以為是地震瞭,原來是對面同事在抖腿。

抖腿有多招人煩呢,煩到梁實秋甚至專門寫篇文章來說這件事:

“在你聚精會神的靜坐著看電影的時候,會忽然覺得身下坐著的椅子顫動起來……如果下決心尋找震源,不久就可以發現,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

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撐上,繃足瞭勁,利用腿筋的彈性,很優遊的在那裡發抖。如果這拘攣性的動作是由於羊癲瘋一類的病癥的暴發,我們要原諒他,但是不像,他嘴裡並不吐白沫……”

不僅是梁實秋討厭抖腿,中國甚至還有“男抖窮,女抖賤,樹抖死”的說法。

明明會招人煩,但為什麼總有人情不自禁地要抖腿呢?

在哪抖腿最讓人深惡痛絕

想一下,什麼時候我們對抖腿最深惡痛絕。往往是那些需要集中註意力的場合,我們越想集中註意力,對方抖得越歡。

但這件事,雖然有點煩,卻真的擋不住別人抖腿。因為人一緊張,可能就會抖腿。

抖腿,與咬指甲、眨眼、抽鼻子、轉筆等行為一樣,都是身體語言,能反映人們的內心變化[1][2]。

比如在面試等待區、演講比賽後臺,我們常會看到很多人走來走去,或者坐著抖腿。其實都是因為緊張。

2018年6月1日,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生穿著一身職業裝等待著他們的面試機會,有人通過玩手機來緩解,有人卻抑制不住的抖腿

除瞭緊張焦慮,抖腿往往還跟無法集中註意力有關[4]。

在我們學習或者工作的時候,由於註意力太過集中於當前的任務,身體會因此產生一種不適感,但我們會因為過於專註而忽視這些不舒適[4]。

但是隨著專註時間加長,我們的註意力就愈發難以集中,之前的不適感便會顯現出來。精神放松瞭,身體也會跟著放松起來,我們就歡快地抖起瞭雙腿[4]。

上班族總是在工作或者閑暇之餘總會不由自主的抖起腿 / 嗶哩嗶哩博主@TrackerS創客空間

這種現象在上課的時候,尤為顯著。

比如,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大傢都專心聽講,認真筆記,這時往往不會有這些小動作發生。

可是過瞭半個小時(也許最多十分鐘吧),你就會發現你身邊的同學們抖腿的抖腿,轉筆的轉筆,忙得不亦樂乎。這就是開始“走神”的信號瞭.

試想一下你身邊如果剛好坐著這樣一個人,你會有多煩吧。

方一凡習慣性抖腿,被英子一把按住。當然抖腿這個細節可能也暴露瞭方一凡平時就愛跑神的特點 / 《小歡喜》

所以,抖腿通常被認為是註意力不集中的一個表現[4]。而且抖腿的頻率越高,你對當時讀的東西能記住的就越少[5]。

不過由於手機的出現,大傢可能更傾向於用手機來分散精力[1]。玩玩手機可能你就不用抖腿瞭。

抖腿沒啥壞處,但很招人煩

如果隻是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抖腿是個不良健康習慣。尤其是被讓老師看到學生抖腿,他們肯定更生氣。

但實際上,抖腿除瞭讓別人覺得不雅觀之外,對抖腿的人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壞處。就算你因為緊張一直抖腿,也不會耽誤你面試時侃侃而談[3]。

而且,抖腿雖然會短暫分散抖腿星人的註意力。但是長期看來,卻可以幫助人們持續集中精神、提高總體工作效率[5]。

因為普通人抖腿,其實是身體為瞭重新集中註意力所采取的“抵抗”措施[5]。

對於緊繃的神經來說,在你抖腿時,大腦會從當前關註的任務中解放出來,把抖腿作為與當前任務的交替任務,因此可以延長註意力集中的時間,提高效率[5][6]。

為瞭節省工作時間,都不願意出去到樓下餐廳吃一頓飯,運動運動是可以解乏也可以讓頭腦更清醒

這就好比你在上學的時候,你的語文老師對全班同學說“不要一直做數學題,累瞭就背會古文,放松一下。”

而當你太過專註於某項任務致使你的記憶和註意力降低時,你的大腦就會對你說“不要一直做眼前這件事瞭,累瞭就抖會腿,放松一下。”

不僅如此,抖腿還可以通過增加腦部血流量,使身體保持在清醒的狀態[5][7]。畢竟,我們還沒見過誰一邊抖腿,一邊還可以睡覺。

除瞭讓大腦清醒,抖腿還可以讓我們的身體處於一種警覺的狀態,使腿部肌肉不致僵硬[7]。

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有一個愛抖腿的後桌 / 嗶哩嗶哩博主@LazyR

這一點,或許和我們的原始祖先息息相關。

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在休息時,往往選擇垂足高坐,因為這種坐姿可以解放雙腿,同時保持高度警惕,觀察周圍環境[8]。

現代人經常久坐而運動量不足,說不定抖腿就是讓我們保持警覺,遇到危險能隨時逃生的“適應性的進化”。

對於“抖腿星人”來說,這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在安靜的,較為封閉的環境下,抖腿這一行為極易引發眾怒。而此時,放松的雙腿可以幫助抖腿者快速逃生。

讓“抖腿星人”興奮,令無辜群眾驚嘆的事實就是——抖腿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久坐帶來的危害。

不僅如此,抖腿一類的動作,甚至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能量消耗方式,它們被稱為“NEAT”(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非運動產熱活動,指一類不需要運動,就可以增加能量消耗的方式[11][12]。

張藝興火爆的霸王龍抖腿舞,掀起一陣浪潮,抖腿被編成舞蹈動作,既好看又消耗能量 / youtube 博主@不齊舞團buqicrew_official

WHO推薦人們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每天增加200卡路裡的消耗,大約就是每天抖腿兩個半小時,或者一秒鐘走一步的散步一個小時[11]。

甚至有一些人,可以利用這種方式每天消耗掉800大卡的能量[13]。他們可能表面說自己不運動,背後卻在偷偷的抖腿。

而相比於平躺、靜坐和直立,抖腿可以幫助我們消耗更多熱量、燃燒更多脂肪,甚至增加壽命[11][12][13]。邊抖腿邊工作不僅可以幫助提高能量消耗,還可以防止下肢的血管受損[10][14]。

甚至有人盯上瞭這個市場,開發瞭一些適合給久坐不動人士使用的抖腿小道具。

專為抖腿而生的小道具,讓你有更多的花樣來抖腿,抖得更快樂

別小瞧瞭這個小東西,通過測試發現,它可以幫助辦公室員工提高20%的能量消耗[9]。並且你可以用它坐著抖,站著抖,辦公抖,休閑抖,坐飛機抖,還可以坐輪椅抖。

當然,抖腿並不能幫助你提高心肺功能[16],也不會達到減肥的效果[15],所以不要指望靠抖腿鍛煉。

抖腿確實沒啥壞處,但如果一個人不有意識地控制一下自己抖腿,最終結果是爽到瞭自己,卻影響瞭別人,這就不太好瞭。

還有一種頻繁抖腿是病,得治

通過上面的內容大傢也都瞭解瞭,抖腿其實隻是一種習慣而已,對健康的影響總體來說不算壞。

但是,如果你抖腿的時候有以下幾個癥狀,那你可要提高警惕,因為此時你可能不僅僅是在習慣性抖腿,而是患上瞭“不寧腿綜合征”。

不寧腿綜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是一種具有獨特臨床特征的晝夜節律性疾病[17],主要有以下幾個癥狀[18]:

這個疾病目前認為主要是由於大腦中的鐵含量太低以及多巴胺調節失調而引起的。

在某些情況下,如血液中鐵含量低和腎功能衰竭時,也會出現不寧腿綜合征。此外,某些藥物,主要是抗抑鬱藥和多巴胺阻斷劑的使用,也會加重癥狀[18]。

如果你有以上的一些癥狀,就要考慮一下,你究竟是在抖腿,還是患上瞭不寧腿綜合征。

輕微的不寧腿綜合征,通過適當運動、腿部按摩和熱敷的方式便可以得到緩解[18][19]。但是嚴重的話還是要提醒大傢盡快就醫。

不過,對於很多“抖腿星人”來說,抖腿隻是他們的一個習慣,並非疾病。至於網上傳言的“抖腿是一種神經病”或者“抖腿和腎虛相關”,要麼是謠言,要麼是指不寧腿綜合征,反正不是指我們大多數人的習慣性抖腿。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人們對抖腿的絕地反擊——不能按住你的腿讓你不抖,那隻好威脅你,再抖就有病瞭。

抖腿能不能讓其他人得到哪怕一丁點的好處呢,可能還得靠科學。有人發明瞭可以將抖腿的動能轉化成電能的“抖腿發電椅”[20]和“抖腿蓄能桌”[21],讓人能用抖腿發電。

抖腿充電椅,邊抖邊充電,自己充完給別人充

這可能是讓抖腿星人不招人煩的最後武器瞭。

本文文獻科學性已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黃瓊珍審核

參考文獻:

[1]Hans, A., & Hans, E. (2015). Kinesics, Haptics and Proxemics: Aspect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OSR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OSR-JHSS), 20(2), 47-52.

[2]Seli, P., Carriere, J. S., Thomson, D. R., Cheyne, J. A., Martens, K. A. E., & Smilek, D. (2014). Restless mind, restless bo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0(3), 660.

[3]Thompson, T., Van Zalk, N., Marshall, C., Sargeant, M., & Stubbs, B. (2019). Social anxiety increases visible anxiety signs during social encounters but does not impair performance. BMC psychology, 7(1), 24.

[4]Carriere, J. S., Seli, P., & Smilek, D. (2013). Wandering in both mind and bod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ind wandering and inattention predict fidgeting.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expérimentale, 67(1), 19.

[5]Farley, J., Risko, E., & Kingstone, A. (2013). Everyday attention and lecture retention: the effects of time, fidgeting, and mind wander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619.

[6]Ariga, A., & Lleras, A. (2011). Brief and rare mental “breaks” keep you focused: Deactivation and reactivation of task goals preempt vigilance decrements. Cognition, 118(3), 439-443.

[7]Drew, P. J., Winder, A. T., & Zhang, Q. (2018). Twitches, blinks, and fidgets: important generators of ongoing neural activity. The Neuroscientist, 1073858418805427.

[8]孫遲, & 韓嘯. (2018). 探析我國古代傢具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發展的促進因素. 設計, (1), 56-57.

[9]Koepp, G. A., Moore, G. K., & Levine, J. A. (2016). Chair-based fidgeting and energy expenditure. BMJ open sport & exercise medicine, 2(1), e000152.

[10]Kruse, N. T., Hughes, W. E., Benzo, R. M., Carr, L. J., & Casey, D. P. (2018). Workplace Strategies to Prevent Sitting-induc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50(4), 801-808.

[11]Levine, J. A., Schleusner, S. J., & Jensen, M. D. (2000). Energy expenditure of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2(6), 1451-1454.

[12]Levine, J. A., Eberhardt, N. L., & Jensen, M. D. (1999). Role of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in resistance to fat gain in humans. Science, 283(5399), 212-214.

[13]Ravussin, E., Lillioja, S., Anderson, T. E., Christin, L., & Bogardus, C. (1986). Determinants of 24-hour energy expenditure in man. Methods and results using a respiratory chamber.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78(6), 1568-1578.

[13]Hagger-Johnson, G., Gow, A. J., Burley, V., Greenwood, D., & Cade, J. E. (2016). Sitting time, fidgeting,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UK women’s coho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50(2), 154-160.

[14]Morishima, T., Restaino, R. M., Walsh, L. K., Kanaley, J. A., Fadel, P. J., & Padilla, J. (2016). Prolonged sitting-induced leg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s prevented by fidge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311(1), H177-H182.

[15]Johannsen, D. L., & Ravussin, E. (2008). Spontaneous physical activ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fidgeting and body weight control. Current Opinion in Endocrinology, Diabetes and Obesity, 15(5), 409-415.

[16]Koepp, G. A., Moore, G., & Levine, J. A. (2017). An under-the-table leg-movement apparatus and changes in energy expenditure.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8, 318.

[17]Wijemanne, S., & Ondo, W. (2017). Restless Legs Syndrome: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 Practical neurology, 17(6), 444-452.

[18]Christopher C. Muth, MD.Restless Legs Syndrome.JAMA Patient Page.February 21, 2017

[19]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formation Page What research is being done?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20]The More You Fidget in This Chair, the More Gadgets it Can Charge

[21]林偉芬, 顏軍, & 謝天佑. (2017). 校園 “抖腿” 蓄能充電桌設計研究. 科技創新與應用, (32), 122-12.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