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皮膚癬菌——ABCD預防和管理指南

作者:Tadeusz Frymus, Tim Gruffydd-Jones

摘自: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013 15: 598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http://jfm.sagepub.com/content/15/7/598

概述:皮膚癬菌病通常由犬小孢子菌引起,是世界范圍內貓最常見的真菌感染,也是該物種中最重要的感染性皮膚病之一。許多成年貓是無癥狀攜帶者。嚴重的臨床體征多見於幼貓或免疫抑制的成年貓。不良的衛生條件是一個誘因,這種疾病可能在救助站或貓舍中流行。人類可能很容易感染並引起類似的皮膚病。

感染:由皮膚癬菌產生的感染性分節孢子可在環境中存活約一年。它們通過與患病的貓或健康的攜帶者接觸而傳播,還可通過塵土顆粒、刷子、衣服和其他污染物傳播。

病征:典型癥狀為環形脫毛、皮屑、有時圍繞著愈合中心出現一圈紅斑(“癬”)。在許多貓身上,這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僅有脫毛和皮屑。在免疫抑制的動物身上,可能是多灶性或全身性皮膚病。

診斷:伍德氏燈檢查和顯微鏡下檢測毛發上的節孢子,是確認犬小孢子菌感染的簡單方法,但其敏感性較低。檢測的金標準是從新病變中收集毛發和皮屑,並在沙氏瓊脂上培養。

疾病管理:在救助站和貓舍中根除犬小孢子菌是困難的。至關重要的是將全身和外部治療相結合,維持數周。對於全身治療,伊曲康唑是首選藥物,特比萘芬是另一種可替代藥。推薦的外部治療是用恩康唑溶液或咪康唑加(或不加)氯已定反復澆潑身體。在貓舍/救助站中

,藥物必須配合積極的環境凈化。

疫苗接種:尚未有針對貓抗犬小孢子菌的疫苗(預防性或治療性)功效研究的文章發表,而且尚無安全有效的疫苗。

病原體屬性

與單細胞酵母菌不同,皮膚癬菌(“皮膚植物”)是作為菌絲生長並形成菌絲體的復雜真菌。小孢子菌屬、毛癬菌屬和表皮癬菌屬的皮膚癬菌約有40種。全世界超過90%的貓皮膚癬菌病病例由犬小孢子菌引起,其他病例是由石膏樣毛癬菌、須毛癬菌、昆克努毛癬菌、疣狀癬菌或其他病原體引起的。除石膏樣小孢子菌外,其它癬菌均產生蛋白水解酶和角質分解酶,使它們能夠在表皮組織的失活角化部分(多數是角質層和毛發,有時是指甲)定殖後,利用角質作為唯一的營養來源。

皮膚癬菌產生的節孢子有很高的抵抗力,可以在幹燥的環境中存活12個月或更長時間[EBM等級III]。 然而,在潮濕的環境中,節孢子很難存活。高溫(100°C)會很快將其破壞。節孢子對角質有很強的黏附力。根據感染源和宿主的不同,皮膚癬菌種類可分為動物源性、嗜動物性、嗜土性和嗜人性真菌。

流行病學

對於全世界的貓來說,最常見的真菌感染是皮膚癬菌病,後者也是該物種最重要的感染性皮膚病之一。它可能會傳播給其他動物,也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犬小孢子菌是典型的人畜共患皮膚癬菌。一般認為,貓的亞臨床感染非常普遍,尤其是在2歲以上的長毛貓身上。但是,在許多群體中,患病率相對較低。因此,犬小孢子菌不應被視為貓的正常真菌菌群的一部分,將其從健康動物中分離出來,表明要麼是亞臨床感染,要麼是帶菌者。

節孢子通過與患病或亞臨床感染的動物(主要是貓,但也包括犬或其他物種)接觸而傳播。在患病的動物中,受感染的毛幹很脆弱,含有節孢子的毛發非常有於擴散感染。另外,未感染的貓,其毛發可以被動攜帶節孢子,從而成為感染源。風險因素包括:將新動物引入貓舍、貓咪表演場所、救助站和交配等;間接接觸也非常重要,傳播可能通過受污染的項圈、刷子、玩具和環境等發生。節孢子很容易散佈在灰塵顆粒上,甚至散佈到貓不曾進入的房間。

戶外生活的貓,尤其在農村地區,可以通過刨土從而感染石膏樣小孢子菌,一種生活在土壤中的嗜土性真菌。通過與小型嚙齒動物接觸,貓可能會感染須毛癬菌和昆克努毛癬菌;而通過與牛接觸而感染疣狀癬菌。

致病機理

健康的皮膚是抵抗真菌侵襲的有效屏障。另一種保護機制是表皮細胞對皮膚癬菌的反應是增殖加速,從而清除皮膚表面的真菌。由於皮膚癬菌無法穿透健康的皮膚,因此許多貓僅是節孢子的被動攜帶者,或僅處於亞臨床感染狀態。這種感染是否會導致臨床疾病取決於許多因素。疾病的易感因素包括:年幼(2歲之前)、免疫抑制(包括免疫抑制劑治療)、其他疾病、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和維生素A缺乏)、高溫和高濕。

任何類型的皮膚創傷造成濕度增加,對促進感染非常重要,創傷包括外寄生蟲,或由瘙癢導致的抓撓、玩耍、攻擊性行為,剪毛等而引起的。通常,不良的衛生習慣是易感因素。在過度擁擠的貓群中,社交壓力可能起重要作用,這會使貓舍或救助站根除犬小孢子菌感染非常困難。

已研究瞭貓免疫缺陷病毒(FIV)和貓白血病病毒(FeLV)的潛在免疫抑作用,對真菌感染率的影響。在一項調查中報告瞭FIV感染動物,犬小孢子菌發生率高於正常貓;另一組未觀察到。已經提出,這種相關性可能與環境差異有關,而不是與貓的反轉錄病毒狀態有關。

由犬小孢子菌引起癬的潛伏期為1-3周。在此期間,菌絲沿著毛幹生長,穿過角質層到達毛囊,厚厚包裹在毛幹周圍。 由於皮膚癬菌對高溫敏感,因此它們無法定植在皮膚深處或毛囊本身。因此,毛發正常生長,但接近皮膚表面的部位容易折斷,導致脫毛。真菌的幾種代謝產物可能在皮膚中引起炎癥反應,並且主要在感染區域周圍能被觀察到,有時形成環狀病灶、中心區域愈合和周圍的丘疹(“癬”)。

在許多免疫正常的貓生活在衛生條件下,病灶受到局限(例如,頭部),並在數周後消失。 免疫抑制動物結果可能是多灶性或全身性皮膚病,並繼發細菌感染。在極少數情況下,對菌絲的明顯炎癥反應會引起真皮結節性肉芽腫反應和皮膚瘺管。這些所謂的假足菌腫多見於波斯貓,有時並存經典病變。

其他皮膚癬菌感染的發病機理與上述相似。

免疫

自然發病的癬很少復發,提示免疫力有效而持久。實驗研究證實,動物對同源真菌隨後的攻擊具有更高的抵抗力。再次感染可能會發生,但需要更大量的孢子,通常這些後來的感染會被更快地清除。這提示為瞭讓免疫力充分發展,感染必須走完整個過程,而那些接受抗真菌治療終止感染的貓,遲發型超敏反應經常較弱。

盡管皮膚癬菌感染僅限於淺表角質化組織,但仍誘導瞭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T輔助2型(Th2)淋巴細胞的顯著激活和相應的細胞因子導致相應抗體形成,繼而導致慢性疾病,而Th1細胞的激活則刺激瞭以幹擾素-γ、白介素12和2為特征的細胞介導應答,從而痊愈。這類貓獲得瞭防止再感染的能力。盡管尚不清楚皮膚癬菌病中體液免疫反應的作用,然而抗體通過調理作用和補體激活具有抑真菌作用。

臨床癥狀

在許多貓身上,皮膚癬菌會引起輕度、自限性感染,並伴有脫毛和皮屑。貓癬的典型表現為規則或圓形的環形脫毛,伴有毛發脫落、皮屑,有時中心愈合外周有紅斑。病變有時很小,但有時直徑也可能為4-6厘米。病變可能是單個或多個,主要位於頭部,但也可位於身體的任何部分,包括腿和尾巴遠端。尤其是幼年貓,其病變首先位於鼻梁,然後延伸至太陽穴、耳廓外側和耳廓邊緣。多個病變可能合並;瘙癢程度不定,通常是輕度至中度,並且通常不會出現發燒或食欲不振。

在某些貓身上,皮膚癬菌病可表現為結痂性丘疹皮炎(“粟粒性皮炎”),主要發生在軀幹背側。

在免疫抑制的貓身上,慢性癬有時會由於繼發性細菌導致大面積病變。此類患貓表現出非典型、較大的脫毛、紅斑、瘙癢、有滲出液和結痂。在這個階段,皮膚癬菌病可能表現出其他皮膚病癥狀。典型病征可能在病變的邊緣仍然可見。

少見的結果是甲炎和甲床炎,以及個別的結節性肉芽腫性皮炎(假足菌腫),伴有單個或多個皮膚結節,觸診時堅硬且無疼痛。這些結節可見瘺管。腹部皮膚腫塊中可能是假足菌腫,罕見於皮膚癬菌感染動物剖腹手術的並發癥。

診斷

由於皮膚癬菌病可以產生類似於許多貓皮膚病的病變,因此應對全部有皮膚病的貓考慮癬菌的可能。盡可能在治療之前對皮膚癬菌進行診斷。

伍德氏燈檢查是一種廉價且簡單的犬小孢子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但是,它不是很敏感:僅約50%的犬小孢子菌株發熒光,而其他皮膚癬菌根本不發熒光。此外,皮屑、水垢、線頭和外用藥(例如四環素)會產生假陽性結果。因此,伍德氏燈的發現應該通過其他方法來確認。

直接顯微鏡檢查是檢測在毛發或皮屑上皮膚癬菌的另一種簡單、快速的方法。為此,建議在伍德氏燈光下或從病灶邊緣拔毛。檢查前,應使用10–20%的氫氧化鉀溶液凈化樣本。有許多技術可以讓毛幹上真菌元素更容易觀察。帶有菌絲和節孢子的毛發或毛發碎片較粗,表面粗糙且不規則。但是,直接顯微鏡檢查可能會得出假陽性結果,特別是如果存在腐生真菌孢子或將碎片解釋為真菌元素時尤其如此。而且,該技術的敏感性相對較差,已被評估為59%。熒光顯微鏡使用calcafluor white可以實現更高的敏感性(76%),calcafluor white是一種特殊的熒光染料,可與包含纖維素和甲殼質的結構牢固結合。

在沙氏葡萄糖瓊脂或其他培養基上進行培養是檢測皮膚癬菌的金標準。此方法非常敏感,可以準確確定樣品種類。應從新病變的邊緣收集樣品(毛發,皮屑),並用酒精輕輕擦拭以減少污染。 如果懷疑是亞臨床感染或被動攜帶,用無菌刷子刷5分鐘是收集樣本的最佳方法。嶄新的牙刷是無菌的,基於顏色變化的幾種皮膚癬菌測試培養基(DTM)可以在診所使用,市場上有售。但是,很少有人評估這種獸醫臨床樣本的培養基性能。因此,必須在顯微鏡下檢查可疑菌落,以確認是否存在真菌。

已經提出瞭聚合酶鏈反應用於檢測動物可疑物質中的犬小孢子菌序列。

疾病管理

在免疫力強的貓身上,孤立的病灶在1-3個月後會自行消失,可能不需要藥物治療。然而,對這類病例的治療將縮短疾病的療程和對其他動物和人類的風險,以及對環境的污染。與人類相比,貓的外部治療通常效果較差,因為藥物通過毛發的穿透性較差,許多貓對這種治療缺乏耐受性,而且可能存在未被註意到的小損傷(圖6)。

因此,治療措施應該包括全身和外部治療相結合,至少維持十周。一般來說,貓的治療不僅要等到病變完全消失,而且要等到至少要間隔1-3周,連續兩次刷毛,不能再從毛發中培養出皮膚癬菌。

在貓舍和救助站,根除皮膚癬菌感染是很難的,耗時又昂貴。因此,非常需要寵物主人的盡力配合。治療方案,必須既要完全隔離感染動物和未受感染動物,還要配合高強度的環境消毒。這就需要中斷繁殖,不能參加寵物展會。所有貓舍的動物都應該被治療,另一種不太可取的方法是將貓分成幾組,並根據感染程度進行治療。處理感染的動物時,應采取特別的衛生措施,以防止感染人類(手套、貓抓傷或任何其他傷害的消毒)。

犬小孢子菌不應被認為是貓正常真菌菌落裡的一部分。它從健康動物分離出來表明要麼是亞臨床感染,要麼是感染攜帶者。

外部治療

對於病變數量有限的貓,應將毛發從病變邊緣剃出較寬的邊緣。剃毛應該輕柔,為瞭避免因為微小創傷而造成感染擴散。病灶的外部治療可能效果有限;相反,建議全身用香波清洗、浸泡或沖洗。在全身性疾病的長毛貓和對於貓舍消毒的患貓中,剃掉整隻貓的毛發有助於外部治療的應用,並使藥物更好地滲透。這種方法也限制瞭孢子向環境、人以及其他動物的傳播。整個被毛,包括胡須,應輕輕修剪,所有受感染的毛發應包裹和消毒後再處理。儀器的化學或熱消毒必不可少。在獸醫診所內不應修剪患貓,以免污染環境。剪毛最好的地方是在環境已經被污染的貓自己傢裡。外部抗真菌藥物的療效差異很大。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是使用0.2%的恩康唑溶液,每周兩次的全身治療。外部或全身副作用很少報道,隻要防止梳理毛發(伊麗莎白圈),直到毛幹。2%咪康唑,含或不含2%氯己定,作為每周兩次的身體漂洗或香波非常有效。在美國,常用貓專用的石硫合劑溶液(萊姆加)。

全身性治療

伊曲康唑雖然較貴,但目前是治療貓皮膚癬菌病的首選藥物,並被批準用於該適應癥。其療效與酮康唑或灰黃黴素相當(或更好),而且貓的耐受性要好得多。偶見有報道唯一的不良反應是厭食癥。伊曲康唑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似乎也低於酮康唑。然而,不建議在懷孕期間使用。可以用於大於6周齡的幼貓。大多數皮膚科獸醫會使用伊曲康唑作為所謂的沖擊療法,這也是制造商的建議。該方案有效,也能降低治療成本。建議用一周停一周,持續六周,5mg/kg/日。另一項研究表明,治療1周停藥一周,3次循環後,癬菌病貓血漿和被毛中伊曲康唑的含量均達到瞭足夠的水平,在停止治療的一周後,濃度下降25-30%,但即使在最後一次給藥兩周後,濃度仍然足夠高[EBM IV級]。這些數據表明,這樣的治療計劃(3×7天的劑量)實際上提供瞭至少7周的覆蓋范圍。

通常貓應該接受治療,直到不能再從刷出來的毛發裡培養出皮膚癬菌,至少連續兩次,間隔1~3周。

特比萘芬

另一種選擇是口服特比萘芬30 – 40mg /kg,每日一次。似乎也適用於沖擊治療。給藥14天後,特比萘芬以抑制濃度在貓的毛發中持續存在5.3周[EBM III級]。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偶爾嘔吐和劇烈的面部瘙癢。

酮康唑

酮康唑口服2.5-5 mg/kg,每日2次。然而,貓對這種藥物的副作用相對敏感,包括肝毒性、厭食、嘔吐、腹瀉和抑制類固醇激素合成。酮康唑也禁用於懷孕動物。

灰黃黴素

在一些國傢,灰黃黴素仍在使用。但是,由於有更安全有效的制劑可用,目前一般不建議使用。口服至少4-6周,每次25-50 mg/kg,每12 – 24小時。灰黃黴素不溶於水,微粉化的配方以及脂肪含量高的膳食可以增強吸收。不良反應包括厭食、嘔吐、腹瀉和骨髓抑制,特別是對暹羅、喜馬拉雅和阿比西尼亞貓。灰黃黴素在小於6周的幼貓和懷孕的動物中禁用,因為這種藥物會致畸,尤其是在妊娠期的頭幾周。有一些報告表明,FIV感染易使貓發生灰黃黴素誘導的骨髓抑制。因此,治療前應該對貓進行感染測試。如果選擇灰黃黴素,應每月進行一次完整的血細胞計數,以檢測可能的骨髓抑制。

氯酚奴隆是一種甲殼質合成抑制劑,用於預防犬貓身上的跳蚤感染。由於甲殼質也是真菌細胞壁的組成部分,預計具有抗真菌活性。然而,在貓身上的研究還沒有顯示出抗真菌作用,而且氯酚奴隆不推薦用於治療皮膚癬菌病。

疫苗接種

很少有報道研究針對貓的抗犬小孢子菌疫苗(預防性或治療性)的療效在進行中和發表。雖然在牛和含毛發動物預防和治療使用抗真菌疫苗上已經取得瞭相當大的成功,但是還沒有一個安全有效的貓疫苗可用。滅活的犬小孢子菌細胞壁疫苗可誘導實驗的貓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然而,這些反應並不能保護貓使其預防挑戰。同樣地,犬小孢子菌抗原與活毛滴蟲疫苗聯合使用不能誘導對犬小孢子菌局部感染的保護性免疫。在美國,一種由滅活犬小孢子菌成分組成的佐劑商業疫苗被批準用於治療貓,而不是預防。然而,在實驗貓中,與未接種疫苗的對照組相比,該疫苗不能阻止激發感染的形成,也不能更迅速地治愈已接種疫苗貓的既定感染。該產品已退出市場。其他一些開發皮膚癬菌病疫苗的研究已經在其他地方進行瞭評估。

其他選項

在牛和其他有被毛動物身上,使用抗皮膚癬菌疫苗進行免疫治療,被認為可以減少損傷並加速其消失。雖然犬小孢子菌疫苗已經上市用於治療受感染的貓,但很難找到證明這種方式對貓有效的對照研究。一項對55隻犬小孢子菌或須毛癬菌引起的嚴重的皮膚癬菌病患貓進行瞭安慰劑對照的雙盲研究結果被發佈。對患病動物進行三次肌內註射含有犬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扭曲變種、犬小孢子菌重瓣變種、石膏樣小孢子菌和須毛癬菌抗原的滅活疫苗。治療性疫苗接種後,所有貓的情況都有改善的趨勢,盡管這種改善與安慰劑治療貓的情況沒有顯著差異。

環境凈化

徹底的吸塵器吸塵和機械清潔對於去除感染物質必不可少(不應該有可見的毛發),特別在養瞭一隻或幾隻貓的傢庭中,消毒是不切實際和不必要的。然而,在貓寄養場所或救助站,消毒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標有“抗真菌”的消毒劑對皮膚癬菌或大型分生孢子的菌絲形式具有殺菌作用,但對節孢子沒有殺菌作用。對節孢子最有效的是1:33石硫、0.2%的恩康唑和1:10到1:100傢用氯漂白劑。所有的表面都應該用其中一種溶液清洗。許多歐洲國傢都用恩康唑熏蒸劑配方。詳細的凈化程序,以及在治療期間如何管理受感染的貓寄養場所和救助站在其他地方描述。

關鍵

<皮膚癬菌病通常由犬小孢子菌引起,是貓最常見的真菌感染,也是該物種中最重要的感染性皮膚病之一。

< 犬小孢子菌產生的節孢子可能會保持一年左右的傳染性,並且很容易通過直接接觸或污染物傳播給貓、其他動物物種和人類。

<許多貓是亞臨床感染的狀態,或者是節孢子的攜帶者。

<皮膚癬菌病在貓群中流行,特別是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在這種情況下根除這種疾病是非常困難的。

<環形脫毛、皮屑、有時邊緣紅斑中心愈合 (“癬”)是這種慢性皮膚病的典型病變。

< 在許多貓身上,這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隻有脫發和皮屑。在幼年動物和免疫抑制的成年動物身上,可能形成多灶性或全身性皮膚病。

<檢測皮膚癬菌的金標準是在沙氏瓊脂上培養。伍德氏燈檢查和顯微鏡下對毛發上的節孢子的檢測不那麼敏感。

< 在嚴重的病例中,必須將全身和外部治療相結合並維持數周。在寄養場所和救助站裡,藥物治療必須配合徹底凈化環境。

<對於全身治療,伊曲康唑是首選藥物。

< 推薦的外部治療方法是用恩康唑溶液或咪康唑含有或不含有氯己定浸泡身體。

< 由於目前還沒有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ABCD不推薦給貓使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