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一鳴驚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史記》中精彩的故事

司馬遷在《報仁安書》中談到瞭他對生命價值的看法和對死亡的態度,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建樹就默默無聞地死去,那麼他的生命就像一隻螻蟻一般沒有任何價值。

對於司馬遷而言,現在還不能死去。他選擇瞭隱忍茍活,目的就是為瞭發憤著書,完成《史記》的著述。有一系列前賢給他做榜樣,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等,這些人生前都曾遭受厄運,但都有文化建樹存留後世。

這些前賢給瞭司馬遷精神上的激勵,他希望自己也能通過文化上的建樹來達到不朽。為瞭完成《史記》,他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在某種意義上,司馬遷肉體的生命自受刑之後可謂茍延殘喘,而他的全部生命力已然轉入他精神的生命之中。

司馬遷用他的全部心血鑄就瞭《史記》的不朽,今天我們來講講《史記》中那些精彩的片段。

1. “蕭何月下追韓信”,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故事雖然非常簡短,卻勾勒出瞭三個人鮮明的性格特點。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采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瞭劉邦。

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

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

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

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

此時,劉邦正準備收復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爭奪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材,應重用韓信。劉邦采納蕭何建議,七月,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2. “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那一幕。司馬遷從項羽的角度進行描寫。

楚漢之爭後期,劉邦封韓信、彭越為王,韓信與彭越充分拜服劉邦。項羽被包圍在垓下,到瞭這個時候,項羽已經是窮途末路,在垓下不隻是軍隊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已經沒有糧食可以吃瞭,因而被團團圍住。

但是,即使項羽衰微到隻剩這一個據點,而且被團團圍住,漢軍仍然不敢大意。他們發動瞭心理戰,背景就是項羽強烈的故鄉意識。

當初項羽不願意留在關中,就是因為他覺得在外面立瞭功名而不回故鄉在父老面前炫耀,就好像穿著華美漂亮的衣服卻走在黑夜裡一樣。他有那樣的虛榮心,而這種虛榮根植在他的故鄉意識裡。

漢軍就利用這一點,在夜晚的時候紛紛唱起楚歌。

項羽聽到“四面皆楚歌”,大吃一驚:難道我的傢鄉都已經被漢軍攻陷,連漢軍中都有這麼多楚人瞭嗎?

因此,項羽僅存的鬥志被瓦解瞭。他起身在兵營裡面喝酒,找來身邊的美人虞姬,然後撫著他的愛馬,一邊飲酒一邊即興地唱,歌詞說: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是不世出的英雄,個人能力如此強大,但是時局對我不利,這不是我個人的能力差,而是因為這個局勢是我沒辦法突破,以致陷到當下的狀況,連讓我的馬奔走都沒有辦法。

他回頭看著身邊仍然跟隨他的美女虞姬說:“美人啊美人,陷入這樣的情形下,你怎麼辦,你怎麼辦!”

這就是韓信批評的婦人之仁。他沒法完全不顧身邊的美女,想到一旦兵敗之後,虞姬究竟該怎麼辦。連續唱瞭好幾次,然後虞姬跟著和。項羽這個時候淚下,左右的人與他哭成一團,即使到瞭這個時候,左右仍然懾於他的氣勢,“莫能仰視”。

最後虞姬拔劍自刎―英雄的生命終結得充滿瞭美感。

3.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這是關於楚莊王的典故。楚穆王於公元前613年得暴病而亡。他的兒子旅即位,這就是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其從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在位23年,這期間楚國日漸強盛,後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

楚莊王即位三年之內,整日不是打獵喝酒,就是看歌舞表演,全然不顧國傢大事,朝臣們很有意見,也有人進諫,他卻在官門口豎起個大牌子,上寫:“進諫者殺毋赦!”。

一個叫伍舉的人去見楚莊王說:“有人讓我猜個謎我猜不著,想請您猜猜。”

莊王笑著說:“你說來聽聽。”

伍舉說:“聽說楚國山上棲息著一隻大鳥,身披五彩羽毛,樣子挺神氣,可這隻鳥三年瞭既不飛也不叫,這究竟是一隻什麼樣的鳥呢?”

楚莊王心中明白伍舉的心意,回答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定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瞭。”

伍舉也明白瞭莊王的用意,便高興地退瞭出來。

可是過瞭幾個月,楚莊王這隻大鳥依然故我,既不飛也不鳴。

大夫蘇從按捺不住,不怕殺頭去勸諫莊王。

莊王責問:“你難道沒看到我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禁令,隻要大王能聽取意見,被判瞭死罪,我也心甘情願。”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國傢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於是楚莊王解散瞭樂隊,打發瞭舞女,決心要幹一番大事業。

楚莊王三年不鳴不飛,是因為他即位時還不到20歲,國內朝內矛盾復雜,還爆發過兩個公子發動的叛亂。

他雖表面上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實際上是在以靜觀動,以辨忠奸。

三年後他對國內政局和臣僚們的忠奸已瞭如指掌。

他首先改革政治,尤其是調整人事,把一批奉承拍馬之徒撤瞭職,把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等人予以提拔重用,輔助他處理國傢大事。

令尹(即國相)鬥越椒野心勃勃,暗藏篡位之心,莊王派瞭三個大臣分擔瞭令尹的主要工作,削弱瞭鬥越椒的權力。

楚莊王一邊改革政治,一邊制造武器、擴充訓練軍隊,當年就收復瞭南方許多部落,隨即滅瞭庸國(今湖北竹山一帶),他即位的第六年戰敗瞭宋國,第八年又戰敗瞭陸渾(今河南嵩縣北部)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並在其郊外舉行瞭一次軍事大檢閱。

此事嚇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楚莊王與王孫滿交談時,問起天子朝廷九鼎的重量。

王孫滿回答說:“政治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德,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

這就是“問鼎中原”典故成語的由來。

楚莊王聽瞭王孫滿的一席話,自知還沒有滅掉周王朝的實力,就率兵回國瞭。

4. “楚莊王葬馬”,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滑稽列傳》裡有個故事,楚莊王喜歡一匹馬,到瞭什麼程度呢?

給這匹馬穿上華麗的衣服,住在華麗的房屋裡,給它睡床,甚至還用蜜餞去喂它,搞得這匹馬最後得瞭肥胖癥死瞭。

悲痛的楚莊王讓大臣們都去哀悼它,還要用大夫的規格葬它,並且說,誰要是因為這事兒上諫,就殺頭!

這時候優孟出場瞭,他跑到宮廷裡仰天大哭。

楚莊王很奇怪,說:“你哭什麼呢?”

優孟說:“我們楚國,泱泱大國,國君這麼愛的一匹馬死瞭,怎麼隻用大夫的禮節下葬啊,這太薄瞭,對不起這匹馬啊,應該用仁君的禮節下葬才是!”

楚莊王終於恍然大悟:“嗅,我竟然錯到這種地步。”

於是他收拾瞭殘局,不讓全國的人傳揚。

上千年過去,我們再復述這件事的時候,看到在一個暴政集權下,沒有辦法與上層溝通的社會中,優孟這個人,以自己的聰穎、智慧,以及正直,挽回瞭這件事。

這故事到現在想起來,還讓人覺得非常好笑,而滑稽、幽默背後的東西,是高貴。

5. “燕雀安知鴻鵠(hóng hú)之志哉”,出自《史記.陳涉世傢》。

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同別人一起被雇傭耕地。

有一天,陳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憤慨嘆息瞭很久,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誰富貴瞭,可不要忘記老朋友啊。(“茍富貴,勿相忘。”)

雇工們笑著回答說:“你是個被雇傭耕地的人,哪來的富貴呢?”

陳涉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6. 《屈原列傳》中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兩句話就把屈原的形象描述得淋漓盡致。好像它們隻能出自屈原之口。

7.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並非後世所指的隻是幾戶人傢,幾個人。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各路義軍紛紛配合,項梁率軍攻秦。

范增去拜見項梁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國的南公說過即使整個楚國隻剩下三個氏族都會報仇雪恨團結起來消滅秦國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於是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得到百姓的擁護而迅速壯大實力。

8.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傢》。

勾踐滅吳後,范蠡即行逃走,臨逃走時寫瞭一封信給越國的宰相文種;

信上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像鷹嘴,這種人隻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盡快離開他。”

文種看完信後,便稱病不再入朝。

後來有人向越王進讒言說文種將要作亂,越王勾踐便送給文種一把劍,對他說:“你教給我七個滅亡國傢的方法,我隻用瞭三個就把吳國滅掉,還剩下四個方法,你拿到先王那裡去幫助先王試下吧。”

文種於是自殺瞭。

9.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瞭項羽,在洛陽南宮舉行宴會,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

他認為善於用人,是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提到張良。

劉邦稱“憑著在帳篷裡推算就可以決定千裡之外戰場的勝負,這方面我不如張子房。守衛國傢,安撫百姓,提供軍餉,使運糧的道路暢通,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

10. “臣聞知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背水一戰,以一萬左右的人馬在井陘口大破趙軍二十萬、拿下趙國之後,他的手下捕獲瞭趙軍將領李左車。

韓信對李左車待以上賓之禮,奉之為師,恭敬地向李左車請教自己下一步的戰略。

廣武君李左車是當時非常有水平的軍事傢,其本領不比韓信差多少,在井陘口大戰之前,他是趙軍當中唯一認清瞭形勢、提出瞭正確戰術的人,隻可惜他的策略並沒有被趙軍統帥陳餘采納,方使韓信得逞。

後世《漢書·藝文志》在整理兵書時,列舉最上乘的兵法“兵權謀十三傢”,李左車的《廣武君》兵法一篇列在《韓信》兵法三篇之前,同為著名的權謀派兵傢。

當時韓信自稱如果李左車的謀略被采納,自己就要被打敗,並向李左車請教,李左車謙遜說敗軍之將不敢亂說話。

當韓信幾次三番虛心請教之後,李左車便說瞭這句著名的“臣聞知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意思是你韓信雖然是智者,可也總有想不到的地方,而我雖然愚鈍,卻也有能幫得上你的地方,所以我就大膽說說自己的意見瞭。

11.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當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秦王,太子丹和賓客以及荊軻的幾個朋友,全體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

直送到易水旁邊,今河北易縣附近,揮淚訣別;

高漸離擊築,荊軻合著音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悲壯的歌聲激起瞭送行者無比悲憤慷慨的心情。荊軻唱著,頭也不回地走瞭。

給後人留下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詩句。

12. “圖窮而匕首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這句話出自荊軻刺秦皇的故事。當時荊軻奉太子丹的命,去刺殺秦皇贏政。

荊軻把匕首包在燕國的屯兵圖中,假意說要獻給秦皇。

秦皇大喜,命荊軻上前。

荊軻把地圖打開,露出匕首,在秦皇一愣時,操起匕首刺殺秦皇。

圖就是指地圖,窮在這裡是完全展開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地圖完全展開就看見包著的匕首瞭。

在現在主要指某些人機關算盡後,終於露出本來的面目,與原形畢露的意思差不多。

13.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出自《史記·張儀列傳》。意思是,羽毛雖輕,積聚多瞭,也能把船壓沉;物品雖輕,裝載多瞭,也可以折斷車軸。這句話常比喻小事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眾口鑠金,積銷毀骨”。原指眾口所責,雖堅如鐵石之物,亦告熔化;毀謗不止,令人難以生存,而遭毀滅。後喻輿論作用極大,眾口一詞,積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顛倒是非,置人於死地。

據記載,戰國時期,諸侯稱霸天下。當時的齊、楚、燕、韓、魏、趙六國之間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秦國的相國張儀發覺後,便辭去職務,來到魏國,準備打算勸魏王退出縱約。

張儀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相國。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願聯合秦國。秦王聞之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

四年後,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魏國戰敗瞭。

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瞭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魏國的失敗,導致瞭縱約國關系出現裂痕。

張儀利用這種形勢,說服哀王依附秦國。他從分析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處境、“合縱”協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入手,最後用“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沉大船一樣,遭到覆亡的危險;輕的東西積多瞭,也能壓斷車軸。

魏哀王終於聽從瞭張儀的勸議,背離“合縱”協議,請求和秦國“連橫”。

1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出自《史記.孔子世傢》。品德如高山般令人不得不仰視,仁德之舉令人不得不效仿。有錢的人贊助別人錢財,仁義道德的人用言語教導或開導別人。

1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原意是桃樹和李樹不主動招引人,但人們都來看它們開出的鮮花,采摘它們結出的果實,在樹下走成瞭一條小路。比喻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用不著自我宣傳,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太史公說:

《論語》說,“本身行為正,不下命令,人們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們也不奉行。”

這是說的李將軍啊。我見到李將軍,樸樸實實像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

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

他那忠實誠懇的心地實在使士大夫崇敬,諺語說:“桃李不能言語,可樹下踩出小路來。”

這話雖小,卻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

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傢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隻要他一聲令下,大傢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

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16.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出自《史記,李斯列傳》,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

意思是泰山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為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為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匯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才能彰明他的德行.對我們的啟示是要胸懷寬廣,寬容待人。

17. 故《易》曰‘失之豪厘,謬以千裡’,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18.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出自《史記.貨殖列傳》。

意為普天之下蕓蕓眾生為瞭各自的利益而勞累奔波樂此不彼。這也充分地說明瞭司馬遷對金錢的認識,由於李陵事件,司馬遷受牽連而被判死刑,他又拿不出錢來贖買自己,隻好受瞭宮刑。

19.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出自《史記·陳涉世傢》。

陳勝於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號召起義時說的,意思是有權有勢的高貴的人,難道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嗎?王侯將相的貴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我們應該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敢於起義。

表現瞭陳勝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對命運不公平的忿懣和對抗。

20.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人生興衰榮辱和日月盈虧這個自然規律一樣,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發展當中。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說明瞭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達到極盛之後就要衰落。人隻有隨時勢變化進退伸縮,才不失為聖人。

蔡澤以秦國的商君,楚國的吳起,越國的大夫文種的不幸結局啟迪范雎(fàn jū),在充分肯定范雎施展聰明才智為君主安定危局、修明政治,使百姓富足、君王顯赫,威鎮天下的功績之後,用“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的道理,告誡他事物發展到頂點就會衰落,順應自然規律,適應形勢變化,激流勇退才是聖賢之道。

接著又從范雎個人怨仇已經瞭結,恩德已經報答,身高位尊,富貴榮華,心願全都實現為由,勸告他如不引退,則會重蹈商鞅、吳起和大夫文種的覆轍,他們的悲劇就是因為當功成名就之後不懂得及時隱退造成的。

—————————————————————————————————————

end

歡迎各位對文化、思想、哲學、歷史類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投稿,投稿將在公眾號發佈。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喜歡請關註微信公眾號,溝通交流,謝謝!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