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黨”必備–配方師告訴你成分表背後的“套路”!

縱觀全球化妝品產業,歐美發達國傢的化妝品行業已經發展瞭上百年,從寶潔和聯合利華都靠肥皂發傢開始,日化行業(化妝品行業)就開始穩步發展瞭。

而我國的化妝品行業才發展瞭20多年而已,雖然時間短,但也占據瞭後發優勢,整體的體量和配方技術(這也得益於改革開放後大量的外資化妝品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培養瞭很多本土的配方技術人才)得到瞭迅速的攀升,尤其是最近幾年,借著互聯網的普及,各種自媒體(微信,頭條,微博,抖音等)讓更多的消費者有機會深入瞭解化妝品,他們不再全盤的聽信商傢的宣傳,而是有的放矢的關註產品本身,剖析成分的優劣。

誠然,作為護膚品的核心,成分的確很重要,但隻看成分,不分析成分背後的邏輯,卻是片面的,今天我來談談成分背後的“套路”!

一:成分表中即使是同一種成分, 性能可能也會相差很大!

根據目前化妝品法規,所有的原料成分都必須在包裝上列出來,這些原料名稱就是業內熟知的INCI Name(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Cosmetic Ingredient),又稱國際化妝品原料。但是,很多“不同"的原料都對應同一個INCI Name。我舉幾個例子你就清楚瞭:

例如大傢經常看到的透明質酸,這個原料其實有好幾個型號:

1)大分子量透明質酸:分子量高於2000KDa,能夠在皮膚表層形成一層透氣膜,在皮膚表面鎖住水分,防止水分蒸發,長久保濕。但是穿透力差,不會被皮膚吸收

2)中等分子量透明質酸:分子量在500KDa─2000KDa之間,也可以在皮膚表層形成透氣膜,鎖住水分,緊致皮膚

3)小分子量透明質酸:透明質酸分子量在10KDa─500KDa之間,可滲透到皮膚的真皮層,在皮膚內部發揮作用,鎖住水分,促進皮膚代謝,使皮膚濕潤光滑、細膩柔嫩、富有彈性。防止水分蒸發的能力很差。

4)寡聚透明質酸:分子量小於10KDa,即小於50個單糖結構,聚合度小於25的透明質酸分子,可以深入真皮層內部,發揮全方位、持續保濕的作用,和普通透明質酸分子在皮膚表層發揮保濕作用不同,保濕持續時間長,效果好,長期使用,還具有抗衰老、去除皺紋的作用

而上面所有種類的透明質酸在包裝上體現的都隻有一個成分:透明質酸!也許是隻有某一種型號的透明質酸,也許是2-3種型號透明質酸的復配!除非商傢特意寫出來是哪種型號,一般消費者,甚至是配方師都無法分辨出來,因為不管哪種透明質酸的用量在配方中都是低於1%的,所以你也很難判斷這個產品使用的透明質酸具體是什麼哪種功效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原料品質的差別,最典型的例子是煙酰胺的品質,目前國際大牌的煙酰胺原料廠傢有荷蘭的帝斯曼(DSM)和龍沙(Lonza),他們的煙酰胺對其中的雜質控制的很嚴格,煙酸的含量<200ppm, 而煙酸的釋放會導致對皮膚的刺激性陡增,所以這也是很多人聲稱對高濃度的煙酰胺產品不耐受的原因之一。試想,兩個不同的產品,都宣稱加瞭5%的煙酰胺,但他們的效果一定會一模一樣嗎?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聚二甲基矽氧烷,聚二甲基矽氧烷的傢族很豐富,在化妝品應用領域,按粘度來分,從5cst這種低粘度的(易於揮發,膚感清爽),到60000cst這種高粘度的矽油(主要幫助成膜,提高滋潤度)都有。所以不同型號的矽油對膚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消費者也沒有辦法單單從成分表中看出來,也沒法通過自己上手上臉塗抹去得知到底使用瞭哪種矽油,因為你使用的是整個配方產品,肯定還有其他的潤膚油脂會幹擾你的判斷!

二:除瞭用苯氧乙醇1%去判斷其他組分的用量,還有其他方法嗎?

答案當然是有,而且你能利用的原料很多,我盡量一一列出來:

1)EDTA 二鈉,EDTA 四鈉,乙二胺二琥珀酸三鈉:這幾個都是常用的螯合劑,主要用於螯合鈣鎂離子的,一般添加量是0.05-0.2%之間。

2)黃原膠,卡波姆:這兩種都是護膚品常用的增稠劑,不管卡波姆的型號用的是U10, 940,還是980, 肯定不會超過1%的,因為用多瞭粘度會非常高,而且容易搓泥。黃原膠用量一般在0.1-0.3%居多。

3)香精,色素:對於膏霜乳液這種來說, 香精用量也是絕對低於1%的, 因為膏霜乳液的原料大部分都是沒啥氣味的,所以加一點點香精就足夠瞭,同時也有利於降低刺激。而對於一些洗去型的產品,例如洗發水,沐浴露之類的,雖然裡面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劑帶來不愉悅的氣味,但添加的香精量一般也不會超過1%,但要註意的是,對於一些主打香氛洗護的沐浴露/洗發水來說,香精的用量是可能超過1%的!

4)透明質酸鈉,甘草酸二鉀,尿囊素,薄荷醇:這些功效性成分一般都不會超過1%, 第一個原因是成本,畢竟功效原料的價格比較貴,小品牌也加不起那麼多,第二個原因就是這些功效成分在比較低的用量已經能發揮比較好的作用瞭,加多瞭也浪費,配方師做一個配方總是希望能調制出最優的配方(當然也來自老板和客戶的“鞭打”),即性價比最高的配方,既要滿足成本要求,功效的需求,還要保證產品穩定性沒有問題。

5)各種植物提取物:除非產品特別宣稱某某提取物加瞭高於1% 的用量,其他大部分情況下,請自動默認各種提取物都是小於1%, 原因和4)是一樣的,就不多說瞭。

相信有上面這些原料,你能很輕松的分辨成分表用量的套路瞭吧。再結合原料的起效濃度,就能知道商傢宣稱的內容到底是有幹貨還是忽悠人的瞭!

三:是不是成分表越長,產品越上檔次,功效越強?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個看每個品牌的調性,我們都知道,雅詩蘭黛的成分表都是很長的,動不動就30+種原料, 尤其是喜歡用各種各樣的提取物,據我瞭解,雅詩蘭黛研發中心有個研究活性物的部門,專門去評估不同活性物(包括植物提取物)之間搭配功效的,所以我個人認為他們配方這麼復雜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點是配方越復雜,模仿者越難以模仿,或者說推遲他們成功模仿的時間。第二點是可能配方中有幾種活性物是研究的比較成熟的,加量也不低,功效驗證的結果也是不錯的,而其他的活性物是陪跑的,壓根沒啥效果,隻是為瞭給真正的活性物搭配打掩護的。哈哈,個人猜想!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韓國的產品,我看過很多韓國產品的背標,他們的成分表都非常長,真是又臭又長,韓國在創新方面的確做的很不錯,經常出創新的劑型,創新的包裝以迎合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但我覺得他們的產品很喜歡堆砌植物提取物,如果韓國產品的開發時間很短的話,我很懷疑他們隻是為瞭宣稱的好看,華而不實,讓消費者看到玲瑯滿目的植物提取物後覺得這個產品是多麼的天然,溫和和安全,而不去驗證這個搭配後對產品的功效是否真的有正面的作用,因為植物提取物不恰當的使用也會造成對皮膚的刺激。同時也很難把配方做的穩定,所以對那些瘋狂加入明目繁多植物提取物的韓國產品要三思,不要為那麼虛假的“植物提取物”付出高額的“溢價” 。最後,為他們備案的人員默哀三分鐘,這麼多的成分對於備案登記也是挺耗時間的。

備註: 下面的產品隻是舉例!

https://m.bevol.cn/share/vacant.ht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四:無防腐添加,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苯氧乙醇是大傢很熟悉的一種防腐劑,最高用量不能超過1%,是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的一種防腐劑瞭,這也側面說明瞭這個防腐劑在消費者中接受度還是蠻高的,唯一的缺點是用量稍微高點就有發熱的風險,尤其是在面貼膜產品中。

而有些防腐劑是就不太受消費者待見瞭,例如卡松,尼泊金酯類,卡松是MIT和CMIT的混合物,雖然在停留型的產品(就是不用洗掉的)是禁用瞭,但在沖洗型的產品是性價比很高的原料,而尼泊金類是常用在停留型產品裡面,通過尼泊金酯類低用量的添加復配就可以達到防腐的效果,但由於有報道宣稱尼泊金酯類會增加致癌的風險,各大品牌為瞭減少消費者後續的投訴和質疑,紛紛把它換掉瞭。

所以目前的商傢也學聰明瞭,你們不是不想看到防腐劑嗎?好!我就添加一些不在法規列表的防腐劑,但依然有防腐抑菌效果的原料好瞭,典型的原料是對羥基苯乙酮,1,2己二醇(這兩種原料目前廣泛用在面膜配方裡),植物提取物類抑菌劑,還記得年初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的植物防腐劑嗎?打著三種植物提取物(秦椒果提取物,朝鮮白頭翁提取物,須松蘿提取物)宣稱防腐,這幾個提取物一看就是純植物來源的嘛,尤其是朝鮮白頭翁提取物,還是來源於朝鮮的,後來被扒出隻是裡面額外添加的銀離子帶來的防腐劑效果,那三種提取物是達不到這麼強的防腐效果的。

所以說,目前的無添加防腐劑是存在兩種隱患的。第一,市場的考驗時間還太短,收集的使用數據還太少,就像以前的尼泊金酯類防腐劑一樣,是用瞭很多年才發現它的潛在風險的。第二,有些商傢或者原料商為瞭迎合無添加防腐劑的宣稱,可能是鋌而走險,加一些違禁組分到原料裡,而配方師和品牌方是很難發現的,最後受傷的還是消費者。

五:相比於宣稱中“有助於“這樣的字眼,”提升xx %“更加值得關註!

由於中國的法規非常嚴格,很多產品添加瞭某種大熱成分,為瞭博得消費者的喜歡,同時規避法規風險,如果這個產品壓根沒有做過任何功效驗證的情況下,往往喜歡用”有助於“這樣的字眼,例如在配方裡加瞭0.0001%的輔酶Q10, 這種添加量相當於在長江裡打瞭一個雞蛋就說這是雞蛋湯一樣,商傢可以這樣說:特別添加輔酶Q10, 有助於降低對皮膚的損傷” 這裡的有助於可以是幫助瞭0.001%, 也可以幫助瞭10%, 說法都掌握在商傢手上,你也很難驗證。而如果宣稱使用瞭某款面霜,肌膚含水量提升瞭30%,這種宣稱大概率是做過功效測試的,且不論他們做的功效測試是否有偏袒自傢產品的可疑性,但至少人傢有這個想法去驗證產品的功效到底是怎麼樣的。他們通常會在這種宣稱上面打上“*”,之後用小字去備註下,在XX條件下,經過XX人的功評價,得出XX功效的結論!

當然,最近《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下發瞭。裡面規定瞭宣稱要來源於以下方面(不同的宣稱,來源的評價原則不一樣)。

1)人體試驗

2)消費者測試

3)實驗室試驗

4)文獻資料

這意味以後的宣稱會更加透明和科學,倒逼化妝品技術的整體提升,清除一些隻想混水摸魚的不正規企業!

如果您覺得文章寫得不錯或者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收藏,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