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許村

許村在歙縣北鄉。傳說最早到許村定居的不是許氏,是南北朝時期梁代新安太守任昉。任昉疏浚的河道後改名昉溪,他常去釣魚的地方稱“任公釣臺”,此景點至今保存。許村村名更改自昉源、任公村。任昉(460年—508年)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有說濱州人。讀《南史·列傳第四十九任昉傳》,任昉是梁天監六年(507年)春,出任寧朔將軍、新安太守。天監七年(508年),任昉去世於任上,終年四十九歲。追贈太常卿,謚號敬子。《傳》曰:“卒於官,唯有桃花米(秈米)二十石,無以為斂。遺言不許以新安一物還都,雜木為棺,浣衣為斂。闔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於城南,歲時祠之。”根據《南史》這段文字記載,任昉在新安郡守任上去世,逝世前留下遺囑,不許拿新安百姓“一針一線”;那到哪裡去?拿回壽光或濱州老傢(爭奪名人故地遺患無窮)。任昉從上任到逝世,前後僅一年左右,棺槨就運回老傢瞭。新安百姓在城南,不是城北建祠紀念這位太守。所以,任昉隱居許村一事待考。梁代留在世上的不可移動文物,目前已知的,隻有經國務院公佈的南京和丹陽兩地的南朝陵墓石刻。

筆者讀傢譜,歷代本姓氏名人都赫然在列,實不可考。傢譜難為信史,大概源於此。特別是遠祖,往往更難考。本邦史傢寫史往往史實和傳說雜糅。太史公如此,業餘如傢譜撰稿者,更可想而知。

許村許氏據方志載要從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661-663)的宰相許敬宗說起。許敬宗次子許昱南遊歙州,見歙州“擇峰疊嶂,聳立如屏,靜幽安隱,山水相依”,於是居住在城南塢,生子宣平,許宣平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太平廣記》裡有記載。李白曾到歙縣尋訪許宣平,在練江邊留下瞭太白樓和李白問津處等古跡。此為新安許氏最早的一支。許敬宗長子許昂遠傳五世到許儒,他入後梁不仕,自雍州遷居歙縣姓氏集散地——黃墩。許儒次子許知稠仰慕任昉清名,南唐時徙居歙北昉源。這是高陽許氏遷居許村之始。許知稠居昉源不久,官任池州錄事參軍,攜傢轉居池州。許知稠卒後,靈柩葬許村楊村坑。許知稠三子許迥有子許會,約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自池州遷回昉源定居。也有譜載,許會返回歙州定居歙城東門,傳五世到許賓再遷回昉源,後裔許暹自許村再遷東門。明代閣老、歙城東門派後裔許國《世積公行狀》載:“宋有賓公者,居歙北四十裡,其後滋大,因以姓為村,號歙北許氏。後有暹公者,附郡郭而居,其後亦滋大,號東門許氏。東門,蓋餘所自出。”這段文字沒提到許賓以上五代居住城東一事。許氏子孫在昉源枝繁葉茂,將昉源更名為許村,後世修譜斷代尊許儒為許村許氏一世祖,許知稠應為許村許氏始遷祖。徽州許氏大都出於許村,許村大宅門的雲溪堂帖石刻,有王安石所作的《古歙許氏宗譜傳》,這本宗譜是徽州地區許氏各支宗譜的母本。

許村有東許和西許兩派之分。當年,許賓生有二子許理、許璙,許理、許璙二支都是旺村族。許理居村東,後嗣子孫稱東許派;許璙居村西,後嗣子孫稱西許派。東、西許派後裔(含向周邊村拓展諸支)析成二十門派,各建支祠。一時間,許村祠堂蔚為大觀。即使到今天,許村留下的古跡中,祠堂還是占瞭一大塊。

三次進入許村,不曾想如今地處偏僻的許村,歷史上曾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後讀資料,才知道許村能夠成為歙北商業重鎮,首先許氏族人和所有徽商一樣具有勤奮品質、經商的天賦,其次是許村在明清時期,曾是歙北水陸交通樞紐。徽州向北的通道箬嶺古道(徽青古道)經過許村。明代,北方貨物南運,經水路可直抵箬嶺北部的譚傢橋;越過箬嶺,就可以在許村裝上船,從水路直接送達江浙。明天啟年間,許村有位富商叫許有望,他出資疏浚瞭太平經譚傢橋到許村的三十公裡河道,使得箬嶺南北交通更加順暢,奠定瞭許村作為貨物集散地和商貿重鎮的地位。

到瞭明代成化、弘治年間,許村人已經發傢致富進入小康瞭,他們在經商活動中獲得的大量財富開始進入故鄉,購買田地、興建祠堂、修治宅院、興辦教育,使得明清時期的許村盛極一時。他們說明代成化到清道光年間是許村的鼎盛期。嘉靖年間,許村已是“裡生日繁,貲業充盛”(引自《處士萬竹許公行狀》)。到瞭明正統年間,許村已經是千灶萬丁的歙北重鎮。許村的商人們拿出大量資金投入公益事業建設,保留至今的一些標志性建築幾乎都誕生在那個時期。許伯升長子許都福鋪設瞭東升村石板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許鑑等看到後相繼出資,鋪設村中各處道路。當年,據說許村有祠堂39座之多。公共建築不但要建,還要購置公田(族田)維護運營。許村人還投入資金購置義田、族田。如許村申角口的二畝四,就是塘頭橋的橋田,它的田租收入用於支付塘頭橋的維修費用。茶亭是純粹的公益事業,許村也有茶亭,其中永濟亭直到新中國成立都在免費為行人提供茶水,每天的支出來自“亭會(亭田)”。每一座祠堂都有族田維持日常開銷,直到新中國成立,許村尚有1000多畝公田。後都參加土地改革瞭,先分給各傢各戶,後收歸集體。至此,許村以公田(或稱族田)為支撐的公共事業退出公共領域,完成瞭公共事業國有化。包括寺廟裡的廟產“飯僧田”都參加瞭土地改革,許村寺廟因此而衰敗。

任公釣臺

同時期,由於有商人資金的註入,許村的文教事業也開始興旺起來,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效。許德韶及其後人重建瞭在宋代就赫赫有名的“雙桂堂”,延師課子。嘉靖年間,許琯致仕還鄉後,在泉澤建白果書院。同時期,許思敬建“會中精舍”。另外,還有遍及各支各傢的私塾和義塾,組成瞭遍佈許村各層級的文化教育系統。明弘治到清道光之間,許村共有27人中舉,53人出任公職。文化活動也很活躍,現存於大宅祠的“雲溪堂叢帖刻石”,是明萬歷三十二年前後,由大宅祠後裔許世魁匯刻於蘇州,後運回許村,鑲嵌在祠內,流傳至今的。上題刻有許村文人的吟詠,還有狀元首輔申時行題寫的序言。

欣欣向榮的許村成於交通,敗於交通。因處在交通樞紐,晚晴長毛為禍期間,許村三次遭賊寇洗劫。第一次是咸豐六年三月,長毛由屯溪、西溪、潛口敗走楊村、許村。第二次是咸豐庚申十年十月,李秀成從蕪湖來支援,從箬嶺進來,所過村落劫掠一空。第三次是同治二年八月長毛古龍賢部竄入箬嶺,劫擾許村、石門。長毛退去後,許村殘垣斷壁,傢中空無一物。人口凋敝,田地荒蕪。翰林許承堯說許村:“其時焚掠屠戮之慘,殆不下於明末之蜀,清初之嘉定、揚州也。”歷幾百年、經多少代人苦心經營起來的一個繁華古鎮,就這樣滿目瘡痍,幾乎毀於兵燹。

即便如此,從光緒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許村人通過不懈努力,又迎來一個“中興”時期。一是做茶葉,搞茶葉對外貿易。主要是許傢和呂傢。許氏做對英國的茶葉貿易;呂氏做西南和越南、緬甸的茶葉生意。道光後鹽票法推行後,許炳勛、許傢澤繼續經營鹽業,獲得成功。環門裡貢生許韻清出國考察後,在上海開機制麥粉廠。到抗日戰爭前期,在蘇州盛澤鎮經營釀造業的許仲修,成瞭許村首富。他曾出任吳江縣兩級參議員。憑著雄厚的實力他曾試圖籌建城許公路,後因抗戰爆發而作罷。

1931年8月蕪屯公路通車,箬嶺官道的地位迅速下降,許村的水陸轉運樞紐功能喪失,商賈雲集的市場失去。再加日寇侵略,許村在外經商者非死即逃,產業或被搶劫,或被焚燒,大都消失殆盡。長毛擾徽、日寇侵略、現代交通——公路的發展,讓許村日漸走向衰落,從此,許村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中。

雖然八十多年過去瞭,旅店老板介紹說去許村,我一臉茫然。可走進許村,依然可以感受到許村的厚實“傢底”,確實是徽州文化旅遊的“富礦”,沒有之一。一個村有十五處不可移動文物打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使在山西也是很少見的。可惜,許村在旅遊界基本沒有名氣,外人根本不知道許村,遊客稀少。限於篇幅和對許村的認知,隻能簡要掃描一下許村大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察第故事比較多點。它是東許二十世祖許周支祠,清初為紀念觀察使許天相而建。許天相為許伯升六弟許周遺腹子,其母胡氏篤志守節,身閉高墻,撫育天相成人,祠西側門上刻“墻裡”二字,記述其事,故又稱墻裡門。祠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由門廳、享堂、寢堂外加廊廡和天井組成,為徽州常見的祠堂平面佈局。前進門廳兩稍間為八字墻傳統做法,中間大門上方鑲嵌有磚制“觀察第”匾額。今所見之祠堂,為明嘉靖年間在府第舊址南側所建。清嘉慶十七(1812)年重修,並在北側臨街的圓門上刻有“墻裡記”,現錄如下:

墻裡者,祥裡也。墻裡亦為謂之祥裡,本其始也。其始,奈何餘二十祖伯昇公兄弟六人,其六弟曰周安公,年二十四病卒。弟媳胡儒人年二十,幸有遺腹。伯昇公為固其墻,更圍以墻。鑿井於內,名曰福泉,擇二三老媼伺侍,米薪油鹽,自外納之,自牅。且曰:若生男名以天相,生女名以吉人。所以養之慰亡者,無不備至。已而生侄天相,時明洪武二年,已酉也。越十三年,庚申,伯昇公應聰川正直之聘,授福建汀州府知府,年五十二,以勤勞卒於官舍,惜不見侄天相公娶婦生子。而弟媳胡氏儒人,凜凜冰霜,享年七十二歲,未曾一出門庭,眾稱為節婦裡。蓋專表胡氏儒人,後人曰為墻裡,則兼德伯昇公之恩也。餘獨念天相公一線之延,續續繼繼,至嘉靖時,而益繁衍。故築祠宇於遺地之南,以奉周安公暨胡氏儒人春秋之祀。本毛詩高頌長發其碑之句,易墻裡為祥裡門,將三百年矣。其惟子孫答之,不知其所以名。祥裡者死於墻裡也,因以墻裡原為胡氏儒人舊居,非所謂不忘其本者耶。嗚呼!貞節之後,朝廷每欲立坊以旌,而胡儒人遺願不許也。

——伯昇公十三世孫許吉鳳叩首百拜,大清嘉慶十七年歲次壬申孟冬日

1997年,瑞士地質學傢、裔孫許靖華博士捐資1萬美元修復,縣文物部門和鎮政府將其辟為許村歷史博物館。

觀察第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節孝坊在環泉村,二柱單間一樓沖天柱式,是歙縣最小的節孝坊,這是一座妻妾同守節的節孝坊,因此稱為雙節孝。這是第二次到許村專訪到的。故事是這樣的,環裡門派許福林二十三歲病故,其妻二十歲,從此許福林妻撫養孤兒,與兒子許倓業相依為命。許倓業長大後娶妻成傢,妻子未出亡故。又娶呈坎人金氏為繼妻,沒有生育。再娶妾賀氏,仍未生育。後許倓業病故。許倓業去世時妻金氏、妾賀氏都隻有二十七歲,妻妾雙雙守節,孝敬婆婆,撫養侄兒作為丈夫繼嗣。金氏守節二十六年去世,賀氏守節二十年去世。清嘉慶二十三年旌表,嘉慶二十五年(1820)二月建坊。字板上題:聖旨;旌表故民許倓業繼妻金氏妾賀氏雙節孝坊。此坊距今200年。

雙節孝坊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薇省坊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許村人許琯中進士,官至湖廣參政,古代稱掌省級政令之機構為薇省。牌坊為四柱三間五樓式,梁柱、花板雕刻精美。2005年曾下架大修,基礎加固抬高。聖旨板題上題:恩榮,中枋板題:“薇省坊”,下枋板橫梁上嵌入“癸未科進士許琯”。

許琯嘉靖元年中舉,是當塗籍。第二年即嘉靖二年(1523年)就中進士瞭,科舉路上可謂一帆風順。中進士後,先到河南輝縣工作,擔任輝縣知縣。他持官清正。把奸猾之徒繩之以法,輝縣境內太平瞭。不久,調到臨海,繼續任縣令。正好遇上災年,許琯開倉賑濟災民。又多方救濟,老百姓得以度過災年。後擢升任南戶部主事,專管淮安關稅。又遷戶部郎中,任湖廣參政。

許琯晚年回鄉創辦瞭白果書院,推廣教育事業。因其仿陶淵明的“五柳”手法,在書院手植五棵白果樹,故稱“白果書院”。許琯歷官清苦,沒有留下財產。他去世後,他妻子程氏的晚年甚至出現“饔飱不繼(吃瞭上頓沒下頓)”的情況。許琯後因兒子許應登,加贈大中大夫。大中大夫,明為從三品加授之階。許村曾有一座內翰坊,嘉靖間為中書舍人許應登而立的。可惜,1957年被拆。薇省坊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馬坊,在大觀亭東側,於明正德二年(1507)為福建汀州府知府許伯升立,據說原為木牌坊,後失火燒毀,遂建此坊。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雕刻精美。坊字牌書“五馬坊”三字,五馬是古代知府的代稱。

許伯升,名啟,號訥庵,有武功,元末參與鎮壓地方農民軍起義,保護鄉裡。曾三箭射倒敵方旗幟,敵人聞風喪膽而逃,因繼承父祖遺訓不嗜殺而被稱為有義行。

許伯升在明洪武十三年經徽州知府推薦任汀州知府。在知府任上有善政,曾撰“多索一分一厘是禍國殃民,少造一冤一枉乃為官正道”之聯自律。在任主要政績:一是平定倭寇,活捉倭寇300多人,令倭寇從此不敢再騷擾汀州。二是剿除大北山土匪(有說是反明復元組織)。三是廉潔奉公,身先土卒,使得尚不安寧的汀州出現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安居”之升平景象,汀州百姓稱許伯升為“清天知府”。汀州山上有躲避元代苛政的穴居百姓百餘戶,搬下山安居。

洪武十六年許伯升死於汀州知府任上,汀州百姓送靈柩百裡。以後每年派人到許村致祭,直到1949年。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許伯升葬後金村。五馬坊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邦伯第,別稱“晶祠”,俗稱“官廳”。明嘉靖年間建,費時七年。為東支二十世祖汀州知府許伯升而建,是許伯升長子都福支祠,是根據知府府堂形制建造的。祠享堂保持明代建築風貌,“邦伯第”匾額為禮部尚書湛若水題。“承恩堂”匾額為郡守幸庵彭公書贈。大邦伯是漢代刺史的雅稱,許氏東支始祖許伯升曾官福建汀州府知府,以此命名支祠。民國十八年重修。

大邦伯第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郡伯門,俗稱“種福廳”,為東支二十一世祖許伯升四子澤同支祠。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光緒年間重建。1983年為建許村區公所而毀。走筆至此,跌足長嘆,躲過瞭長毛、文革,竟然毀於改開後,此類情況各地都有。今僅剩門樓,即著名的大郡伯第門樓,四柱三間五樓式,字板書“大郡伯第”、“賜進士第湖廣武昌府推官唐中楫暉為中憲大夫福建汀州府知府許伯升重立”。唐暉,字文季,歙縣槐塘人。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累遷開封、武昌府推官。

大郡伯第門樓於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許村見到的第一座牌坊,是三朝典翰坊,念“三朝(zhao)典翰”,出生三天為“三朝”,就被封瞭五品典翰,史上最年輕的官。是為明泰昌、天啟、崇禎間的中書舍人汪伯爵與其父而立。“中書舍人”,明代中書科有中書舍人二十人,從七品,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事,雅稱“典翰”。其父汪德章亦因子得“中書舍人”之封贈,故稱“奕世承恩” 。這是一座功名坊,原配贈孺人,繼配封孺人。受封時原配凌氏已去世,故用“贈”。

這座坊三朝典翰坊,明崇禎十四年(1641)建,四柱三間三樓沖天柱式,南面字板上書“三朝典翰”,下書“直纂修征士郎加正五品服俸中書舍人汪伯爵勅贈元配孺人凌氏勅封繼配孺人吳氏”,北面書“奕世承恩”、“勅贈征士郎中書舍人汪德章”等字。

三朝典翰坊於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壽承恩坊建於明隆慶戊辰年(1568),是旌壽坊,在高陽廊橋南門。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坊字牌上書“雙壽承恩”,下書“徵仕郎許世積孺人宋氏”等字。牌坊主要部位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獅舞繡球”、“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猴獻壽桃”等。許世積的事跡不見正史記載,多來自民間。

民國《歙縣志·人物·義行》載:“許巖保,字景瞻。性好善,葺路建亭,不遺餘力。時造萬年橋,巖保輸資三百緡。”許巖保即許世積。一緡錢就是一貫錢或一吊錢,在不同年代有不同含義。一貫錢就是1000文孔方銅錢。明穆宗在位,在全國提倡“瑞侶”(夫妻高壽之意),許世積以夫妻高齡89歲,且德高望重,上報朝廷,旌表為“人瑞之侶”,勅封“征仕郎晉贈奉直大夫”,賜建“雙壽承恩”牌坊。這是一座近似人瑞坊。

許世積,又名巖保,字景瞻。生平多義舉,曾捐建萬年橋、善化亭等,享年八十九歲;妻宋德容,上豐人,雙臻高壽。是許氏東支二十五世祖,創巖保廳祠(中間屋後,鮑傢井前)。許世積在蘇州經營糧行,富甲郡縣。志書對其的評價是:“公美姿洪度,好儒喜談,積陰德,謹孝行,成眾美,樂施舍,此其棨節也。”他一生樂善好施,創宗祠,修世譜。族人許琯中進士前,傢境貧寒,他都曾給予資助。他去世後,大學士內閣副魁許國親自為他撰寫《世積公行狀》。族中有一不肖子,瞞著傢人把田賣給瞭許世積,騙取他的錢財,他都不與之計較。田契退還,已付的銀兩也不要瞭。“官以為義讓”。許世積重修箬嶺到正嶺的官道一千餘丈,並建路亭兩所。“府造萬年橋”, 官府要按人頭交捐。許世積知道後,上書官府要求改按田畝交捐,這樣減輕窮人負擔,並帶頭捐款修橋,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蘇州鬧糧荒時,他說“雖什百非我願也”。他不但不發不義財,還出面平抑糧價。而他自己則傢居節儉,箴訓子婦有“男女不親授受,笑談休道邪言,夜行聲亮以燭,夫妻相見如賓”之句。

雙壽承恩坊於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邦憲門,又名大墓祠,東支二十一世祖許伯升三子美祖的支祠。始建於明中葉年間。三進三開間。前進和中進為該派二十九世祖許三用於康熙乙亥年(1695年)前重建。中進後坍塌拆毀;後進保留明代原貌,極為精美。其建築風格類似於呈坎羅東舒祠寶綸閣。

大墓祠於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許村見到的第一座祠堂,是雲溪堂,俗稱大宅祠,屬於許氏西支十三世祖許承信之支祠,明代始建,清代大修。坐東朝西,三進三開間,中進享堂因年久失修已倒塌;後進石欄桿上刻凈瓶荷葉,為明代風格。在後進寢堂的左右山墻上,嵌有《雲溪堂帖》碑石15方,每方橫81.5厘米,縱31厘米。左右分別為《大宅世傢》《雲溪草堂詩序》《題雲溪草堂詩》《歙北許氏大宅雲溪堂帖》《雲溪堂後序》《跋雲溪堂帖》《古歙許氏雲溪堂帖》。這15方碑帖均由董其昌、祝世祿、申時行、張國翼書法大傢作品,詩由翰林等所作,杜國禎名傢所刻,更具極高的藝術價值。“大宅世傢”欽賜匾書,是江西德興人祝世祿書寫。右壁九塊“雲溪草堂詩”13首及後序一篇。前、後序分別為吳郡申時行、長洲張鳳翼的行書。1997年,中進年久失修倒塌。現存門樓、後進。

雲溪堂於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陽廊橋,是歙縣碩果僅存的兩座廊橋之一。志載"在許村西溪,水過此橋匯昉溪。宋處士許壽捐建石垛木橋。明弘治間許勝生等易石重造,洞凡三。嘉靖三十六年洪水沖圮,勝生裔孫濟安等率族眾捐資修復,並構亭榭。康熙二十二年裡人重修。橋名高陽蓋紀姓也。"原來橋洞是三個,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時,改橋身為雙孔石拱橋。嘉靖年間增建廊橋。廊內七間,兩側置坐凳,中間南側有磚砌石臺佛座,面對北側圓窗,窗下有一“寶庫”窟(焚紙爐),專用於焚紙,古人有敬紙惜字習俗,凡是寫有字的紙張,不可隨意丟棄。爐砌在墻外分水墩上。

高陽廊橋於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亭,志載:“明嘉靖許氏族建,邵康山題額。隆慶年間重修,許可復有記。光緒間復修。”《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墓道宮室橋梁考》記載:“嘉靖十八年(1537)許正巖、孟孫、瑞孫、賢孫、一貫等倡率東支族眾,捐資建造。下便勞人之憩息,上寄達人之大觀。時浙有(邵)康山先生館於西溪,常臨於其上,匾之曰‘大觀亭'。其制八角三層始於此,遠近咸取法焉。”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重修。三重簷,通高11.75米。三層為虛閣。原為重簷八角攢尖頂,後改為歇山頂。亭南、北辟門,中通街道,亭樓梯設在東北角。現關閉不可登樓。有《大觀亭記》傳世。光緒年間,許炳勛重修大觀亭,徐開富負責大觀亭的油漆和彩繪工作,今天所見彩繪皆出於他之手。1990年來,歷經三次大修,2002年維修規模最大,投資50萬元,整治周邊環境。1997年,原《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重題大觀亭匾,1998年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聲遠宅和許傢澤故居都是民國時期徽州民宅,可是長期關閉不對外開放,從未進入過,很遺憾。許傢澤其子許大征、許大業遵許傢澤遺願將故宅捐贈國傢。許傢澤為著名徽商,生有七子,其中有五個博士。許傢澤1927年在許村辦儀耘小學堂。參觀過儀耘小學堂。兩宅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有章宅,也是民國時建築。第三次到許村見大門開瞭,有一老太太在。對外開放,得窺堂奧。坐西朝東,三進三開間樓屋,院門左置,石板鋪地。正屋右為廚房。後進左側有書房,五開間。前為窄長天井,門扉及槅扇木雕精細。我在前面的“窄長天井裡”觀賞精細的門扉及槅扇木雕。2006年打包隨許村古建築群一起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村人文歷史豐厚,以人文景觀為主,文物古建等級比較高,牌坊、古橋、祠堂、民宅、石刻、古道等種類豐富,觀賞性強。2019年,許村附近的金村許氏祠堂敦睦堂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此,許村有兩處十六個點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徽州地區是罕見的。因此,往許村旅遊,路途雖遠些,但會滿載而歸。

資料來源:《歙縣志》;許驥《徽州傳統村落社會·許村》;許安斌《徽州大姓·新安望族——歙北許氏》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