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7天才教育研究4:領悟力VS領域力

微信公眾號:邏輯頭腦力

作者│袁勁松 思維導師

昨天轉發瞭一個網絡截圖,有朋友問是不是最後的“領域力”筆誤,應當是“領悟力”。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是傾向於作者沒有筆誤,其本意是在講“領域力”對知識學習的重要性。

對於“領悟力”這個概念一般人很熟悉,它是指人們對陌生事物不言自明,無師自通的理解智慧。領悟力有高有低,那些“無中生有”創造新知識、發現新原理的學者屬於領悟力最高的一類人,他們在沒有人教導,沒有可參照經驗的情況下,能夠理解大自然、理解社會更深層次的規律法則,堪稱天才一級的領悟力。而次一級的領悟力是在有人教導,有書本可以研究的情況下,能夠迅速理解掌握“真義精髓”的一類人,其代表人物如劉邦、六祖慧能等等。

在這裡引用一段《留侯世傢》看看劉邦有多聰明:“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 ”

六祖惠能俗姓盧,從小傢境貧寒,長大以賣柴維持生活。24歲那年有一天,在廣東南海路過一間旅店,忽然聽到有人在店裡誦念《金剛經》,惠能就把肩上所挑之柴,放瞭下來,靜心息慮至誠懇切的聽《金剛經》,當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頓時感到身心安樂,就問那位念經客人說:“剛才你所念的經是什麼經?是從那裡來的?”’客人說:“這部《金剛經》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來的”。

惠能聽瞭非常高興,就把柴賣瞭,準備瞭安傢養母的糧食,匆匆忙忙來到黃梅弘忍大師的東禪寺。很巧五祖正在法堂裡升座說法,惠能上前參禮。

五祖看到這個樵夫來得奇怪,就問道:“那裡來?”

答曰:“嶺南來。”五祖更厲聲的說:“南蠻獦獠也來聞佛法。”

惠能說:“和尚,人有南北,難道佛性還有南北麼?”

五祖吃瞭一驚,知道這是個佛門法器,乘願再來,便收留瞭慧能。

通過上面兩個小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即使是二流的“領悟力”也是一般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用老子的話來形容就是:“上智者聞道,勤而行之。中智者聞道,若存若亡。下智者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劉邦、慧能如此聰明,為什麼我還把他們歸於二流的領悟力呢?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領域”,屬於聞道者,而非創道者。當一個人,能夠創造出一個“道”的時候,才能稱之為具有一流的領悟力,比如老子、孫子、孔子、釋迦摩尼、亞裡士多德等等。他們屬於開宗立派的創始人,或者集大成者,因此他們的領悟力才是最頂級的。

講到這裡,可能有朋友對領悟力與領域力的區別有所領悟瞭,所謂領悟力是指先天的理解智慧,而領域力是指後天構建的一套完整思想體系,一個人是否具有領域力就看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知識是否擁有完整的結構框架,即一個清晰而完整的“心智地圖”。通常情況下,各個行業裡的專傢都基本具備一定的領域力,所以他們可以通過隻言片語的交流,就能迅速去粗取精,把握到真正有效的信息。而作為外行,即使事無巨細都記到腦海裡,也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原因無他,缺乏專業背景知識罷瞭。這就像中國人講的笑話,外國人聽不懂;外國人講的笑話,中國人不明白一個道理。所謂領域力就是個人經過長期的經驗知識沉淀形成的一個場域,對於這個場域你非常熟悉,所以對於進入到這個“戰場”的陌生敵人,能夠迅速做出準確的認知判斷和應對之策。

不過,遺憾的是許多人終其一生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領域力、工作領域力,有的隻是低端的生活領域力。甚至有些人在生活中也是糊裡糊塗,是非不分,沒有形成自己正確而堅定地生活領域力,遇到事情往往思前想後,左右徘徊,猶豫不決,決而不行,根本不知道正確的路在哪個方向。總是像個盲人一樣,要靠頭撞南墻才知道此路不通。更差是撞得頭破血流也不知悔改,或者被同一塊石頭絆倒N次還不覺悟。

領域力有高級與低級之分,也有自創和學習之別。但歸根到底,其核心特征就是整體性,但最難的也是整體性。因為整體性的思想構架不是讀瞭許多書就能自然形成的,這就像擁有瞭無限多的鋼筋、水泥、沙石、木材,不等於擁有瞭一座座風格各異的高樓大廈。樓房的整體設計與樓房的建築材料是兩回事。

當一個孩子頭腦中沒有先構建出一個整體性思想框架之前,他無論讀多少書都不過是在頭腦中堆積信息材料,既不知道該用在哪裡,也不清楚哪些是有用的,那些是沒用的,最後日積月累,漸漸僵死板化為知識垃圾。在這個過程中,他可能領悟力特別高,但也僅限於對知識的快速理解掌握,屬於戰術層面的精通,如果上升到更宏大的戰略層面,他還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自古以來教育都以“通才”為上,“專才”為下。

所謂“通”,即融會貫通的意思,經過對所學知識信息的歸納總結,提煉概括,最後掌握瞭萬法歸一的“邏輯”——構建出自己的領域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