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浣佈事件

239年二月的一天,曹爽和司馬懿兩人各持一件污濁的西域佈料,並排站立在朝堂之前。侍者在他們身前放置一個火盆,二人便在皇帝和百官的旁觀下,將兩塊佈料投入火中。

隻聽到“哧”的一聲,二塊佈料上的污濁在火中被燒除幹幹凈凈,本身卻完好無損。潔白的佈料在火光的照耀下,更加光鮮照人。朝堂的群臣大開眼界,紛紛喝彩鼓掌。

這便是火浣佈。火浣佈由石棉織就,不懼高溫。漢代奸臣梁冀曾故意當眾以酒污衣,然後利用這一特性以火去污。曹爽與司馬懿這次就是復現當年的場景。

這件事乍一看不過是一個魏晉名士圈的一個小小趣談,其實絕非如此。陳壽治史嚴謹,不會隨便在帝紀放一個有無皆可的段子,火浣佈事件的背後有著特殊的深意。

時間回到數年前,魏文帝曹丕曾通過邏輯推理否定過火浣佈的存在,並記於《典論》之上。

魏明帝曹叡繼位後,宣佈把父親的《典論》刻成石經。曹丕的著作與儒傢經典一起置於太廟和太學前,被視為“孔夫子思想魏國化”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曹叡並不喜歡父親曹丕。他抬高父親的《典論》地位,不是出於對他的敬愛,隻是單純為瞭鞏固自己的皇權。

而曹爽和司馬懿在朝堂做的這次實驗,就是為瞭驗證《典論》的內容。事實上,火浣佈的有無並不是什麼大事,對它的驗證一般應在人後進行。曹爽和司馬懿卻充滿瞭“科學精神”,一定要到朝堂上當眾證明。其目的並非是格物致知,而是打算借機削弱魏文帝和魏明帝的權威。

在中國封建王朝,皇權崇拜主義是統治階級必不可少的思想武器。皇帝是金口玉言,絕不會出現差錯。哪怕真的存在問題,旁人也必須設法進行遮掩或做出讓步。鄭莊公黃泉見母的歷史故事,武則天令百花在冬日盛開的神話傳說,都是皇權崇拜觀念的一種體現。火浣佈事件卻不一樣,曹爽和司馬懿故意讓兩位先皇遭到輿論公開的嘲笑,造成負面的政治影響,從而進一步引人質疑魏室的神聖性質。至於二人的動機如何,自然不言而喻。

魏明帝曹叡於239年正月才剛剛去世,其屍骨未寒就發生火浣佈事件。其繼承者曹芳則先後淪為曹爽和司馬傢的傀儡,終生未掌實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