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蒿素,你應該知道這5個問題

6月17日,根據媒體報道,屠呦呦團隊將發佈“重大突破”,導致昆藥集團迅速漲停,但屠呦呦團隊隨後回應稱,對紅斑狼瘡的研究並不是重大突破,而隻是最新進展。

這是西南證券醫藥團隊2015年10月的關於青蒿素的研報內容,由朱廣國團隊撰寫,其中一些要點可以科普屠呦呦與青蒿素的相關知識。

一、青蒿素是國內抗瘧首選藥

2015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中,中國科學傢屠呦呦發現的對抗瘧疾的青蒿素舉世矚目。屠呦呦女士從1969年開始研究青蒿素類藥物,在研究黃花蒿抗瘧效果的過程中得到瞭葛洪《肘後備急方》的啟發,改換瞭提取方式,於1972年成功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有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青蒿(Artemisiaannua)是一種菊科植物,長久以來以其退燒的能力而聞名。上世紀90年代的加納,治療瘧疾仍普遍采用奎寧,但這種藥物對肝腎功能損傷較大,且現階段瘧疾寄生蟲對大多數抗瘧疾藥物都產生瞭抵抗力。

青蒿藥物是目前抗擊瘧疾的最有效藥物。其發明帶動瞭國際抗瘧領域工作的新進展,為當前中國被國際承認的唯一創新藥物,當前已經成為國際抗瘧(瘧疾)首選藥。

屠呦呦女士在諾貝爾獎上的成就實至名歸。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00-2013年間,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瞭47%,約430萬人免於死亡。其中,青蒿素類藥物發揮瞭重要作用。

二、青蒿素源於中藥,但屬於化藥

青蒿素和中醫藥的聯系確實非常緊密,但是它的研發過程與傳統的“煎煮熬”完全不同。其為研究人員參照古今醫書的記載和民間用方,用現代的研究方法對數千份植物提取物通過動物篩選,再從中分離、鑒定其中抗瘧有效成分,最後找到近十種抗瘧有效單體,將它們的抗瘧活性、毒性、化合物穩定性和資源情況進行綜合比較後得到,有明確的分子式。

這就意味著它遵循瞭現代藥理學和化學的方法,經歷瞭非常嚴格的提純-再試驗-測定化學結構-分析毒性藥效-動物試驗-臨床試驗-提取工藝優化-生產工藝的制藥流程,且在青蒿素類抗瘧藥的臨床試驗中也全部使用瞭雙盲法,這和傳統方法有很大區別。在CFDA的批文中,青蒿素屬於化藥。

在抗瘧市場上,青蒿素的運用主要通過三個衍生物實現:蒿甲醚、青蒿琥酯和雙氫青蒿素。而且,為瞭避免耐藥性的發生,WHO於2006年要求立即停止提供單劑青蒿素瘧疾藥片。

目前市場上運用的青蒿素制劑均是復方,主要有5個復方被建議使用:1)蒿甲醚+本芴醇;2)青蒿琥酯+阿莫地喹;3)青蒿琥酯+甲氟喹;4)雙氫青蒿素+哌喹;5)青蒿琥酯+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復方片。

三、全球青蒿素制劑市場容量處於收縮狀態

根據WHO統計,全球約32億人處於罹患瘧疾的危險中,2013年約有1.98億瘧疾病例和58.4萬死亡病例,90%瘧疾死亡發生在非洲。

非洲地區的青蒿素類藥品主要由WHO統一采購發放。若按2013年瘧疾病例數計算,復方青蒿素藥品需求量約2億人份(一人份即一位患者5天的用藥量),按平均每人份2美元成本計算,我們估計全球青蒿素類藥品市場容量約4億美元。

但WHO表示,隨著瘧疾防控措施的增強,瘧疾防控已取得顯著進步。自2000年以來,瘧疾死亡率在全球已降低47%以上,世衛組織非洲區域降低瞭54%。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人口增加瞭43%,但每年感染瘧疾人人數反而減少,從2000年的1.73億減少到2013年1.28億。因此我們預計全球青蒿素類藥品市場容量處於收縮狀態。

四、制劑市場:國內企業與之失之交臂

由於抗瘧藥的銷售市場主要在非洲等世界窮國,這些國傢本身需求能力有限,供給來源主要來自於WHO的統一發放。而國內的藥品要銷售出去又幾乎得依靠代理,層層倒手之後藥價已經大幅提高,因此,WHO采購為青蒿素類藥物放量的主要途徑。

而遺憾的是,由於知識產權意識薄弱,中國在青蒿素的產業化過程中卻落入瞭國外的專利壁壘中。在專利、資金等因素下,中國原研的青蒿素類藥品並未成功走向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有制劑產品通過WHO的PQ認證。在此背景下,中國的藥品研發者和制造者們與西方同行展開合作。

1988年,桂林制藥廠與賽諾菲建立合作夥伴關系,為其提供青蒿素產品;1994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將青蒿素類復方藥物的國際銷售權出售給瑞士公司Ciba-Geigy,該公司後來成為諾華制藥。

1999年,諾華成為全球第一傢推出固定劑量復方蒿甲醚的制藥公司。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發第一款復方蒿甲醚時的合作夥伴——昆明制藥廠(後來的昆藥集團)則成為諾華的原料藥供應商。

2001年4月,WHO建議在瘧原蟲對傳統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的國傢使用青蒿素復方制劑,因為當時沒有一傢中國制藥公司符合WHO的GMP,諾華生產的復方蒿甲醚成為唯一一個達到WHO認證標準固定計量復方制劑。

2002年,復方蒿甲醚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清單,由此奠定瞭諾華在青蒿素藥物市場上的地位。

直到2014年6月,桂林南藥(復星醫藥控股)新建的註射用青蒿琥酯生產線(INJ-I)和小容量生產線(INJ-II)通過瞭WHO的PQ認證,國內藥企方才第一次以獨立的姿態走上瞭WHO面向全球的采購平臺。

五、原料藥市場:印度低價之爭?

國內企業在青蒿素領域的市場主要集中在原料藥,全球原料藥提供商主要來自於中國、印度等地。目前國內青蒿素原料藥有11個批文,蒿甲醚原料藥有8個生產批文。但主要的生產商為昆藥集團(含孫公司重慶華方武陵山)、桂林南藥。其中,昆藥集團占國內市場份額約60%-70%。

近幾年,由於原料藥供過於求與印度企業的低價競爭,國內市場正在逐步萎縮。以蒿甲醚為例,我們估計目前全球蒿甲醚原料藥的需求量在150噸左右,而僅中國地區的產能就有近200噸。

2013年中國蒿甲醚原料藥出口量為32噸,出口額約3000萬美元,僅占全球需求量的20%左右,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

除瞭來自印度等地區的低價競爭外,國內原料藥廠商或還面臨著來自化學合成領域的壓力。2013年4月的《Nautre》報道中,海外科學傢已成功運用合成生物學合成青蒿素,賽諾菲獲許制造青蒿素的化學前軀體,該產品已於2014年8月上市。

盡管該產品目前還未大規模放量,但也意味著國內企業欲在青蒿素領域獲得突破,就必須實現制劑的放量。

– 小彩蛋 –

價值研習社13期,同犇投資創始人童馴結合自己十七年投研經歷,深度解讀食品飲料行業這個冠軍賽道,並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享,幹貨滿滿,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即收聽!

聰明投資者價值年卡加量不加價!點擊這裡購買價值卡,即刻暢遊“聰明投資者”全部付費內容,更有免費機會參與“聰明投資者”精選和組織的線下大咖沙龍和投資課程!


聲明:凡註明“聰明投資者”的作品,版權均屬聰明投資者。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記錄和傳遞信息,不代表“聰明投資者”贊同或反對其觀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