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著名文化學者薩繆爾.亨廷頓曾寫過一本《文明的沖突》,闡述現代世界的文化面貌。他將全世界的所有國傢分為8大文明區,我們的中華文明,以及較為熟悉的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非洲文明都在其中。但是在亨廷頓的劃分之中,有一個非常小的國傢居然被單獨拿出來作為文明討論,這就是東亞的島國日本。亨廷頓認為:日本雖然從大陸上拿走瞭很多文明成果,但是這個國傢的方方面面都跟其他文明不同,以思想文化和歷史沿革來劃分,日本絕對是個單獨的文明。一個小島國被列為一個文明,日本的特殊性確實值得人們深思。
從日本進入世界大潮開始,它的藝術,哲學,美學,工業體系,軍制都自成一派,甚至主動跟外國劃分界限。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千萬大軍編制就跟其他國傢不同,在全世界進入“師,旅,團,營,連,排”的歐洲軍制時,日本居然發明出瞭“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的特殊編制,從人數到管理都跟世界不同。日本的軍銜也有自己的特點,分為“將,佐,尉,曹,兵”,其中“軍曹”這個職位最具日本特色,也最被中國人熟知。日軍的編制和其他國傢相比特殊在哪?軍曹一詞從何而來,他在軍隊當中相當於什麼職位?日本的軍曹為什麼很難升官?
一、日本軍隊的奇葩創新作為一個後進的工業化國傢,日本步入工業化時學習的是皇帝專制的德國,在明治維新後幾乎照搬瞭德國的體制。在軍隊改革方面,日本人也是“以德為師”,當時全世界的軍隊都在或多或少進行普魯士式的改革,日本仿照著建立瞭一支近代軍隊,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打敗大清和沙俄兩大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的軍隊還是跟西方國傢一樣,以“師,旅,團”等編制為主,而且堅持三三制,也就是三個下級單位組成一個高級單位。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的“超大型師”顯示出瞭不俗的戰鬥力,引起瞭日本的關註。
當時的美軍全是新兵蛋子,為瞭打敗勁敵德國,美軍選擇將陸軍師的人數擴充到瞭27000人上下,幾乎是一個德國師的一倍。這一舉措導致在戰場上面對敵軍同等單位時,美軍戰鬥力遠勝於敵人。看到美國的“超大型師”戰績威武,日本也馬上跟進。在軍隊改革後,日軍的基本單位變成瞭“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一個甲種師團人數在27000人以上,下轄2個旅團加4個聯隊,戰鬥力最強。乙種師團人數稍少,在23000人上下,但是也遠多於其他國傢。日軍一個旅團下面有兩個聯隊,人數在二戰期間不斷變化,最大時達到7000人上下。日軍一個聯隊有3000多人,編制比一個營大,但是卻不到一個團。聯隊之下有大隊,中隊,小隊,等同於其他國傢的“營、連、排”,但是日軍的大隊,中隊,小隊都比外國營、連、排人數要多,這讓日軍在相同單位下,跟其他軍隊“單挑”的時候占據上風。除瞭編制異常外,日軍的軍銜系統也獨樹一幟,最特別的就是“佐官”和“軍曹”。
二、軍曹到底有多厲害日軍的佐官就是外國軍銜中的“校官”,也分為大佐、中佐、少佐。軍曹則相當於“士官”,有曹長,軍曹,伍長三個等級,對應上士,中士,下士,頭頂上有個“準尉”壓著他們。“軍曹”這個詞語其實來自於中國,是文言文裡有“軍人們”的意思。軍曹一詞的“軍”即軍人,“曹”即某輩人,某等人,連起來就是“軍中之輩”的意思。軍曹這個詞語在唐宋時期流傳到日本,後來便一直在日本作為軍人的代稱。在近現代軍隊裡,“士官”是士兵能得到的最高軍銜,是軍隊基層骨幹,在一線擔負戰鬥任務,平時還能訓練士兵。日軍士兵到瞭“軍曹”這一水平,就能擔任“分隊長”,也就是“班長”,指揮手底下的十幾個大頭兵。要當上日本軍曹可不容易,這些老兵的軍齡很長,普遍在5年以上,他們經過瞭嚴酷的訓練和選拔,隻有身體強壯,意志堅定的精銳才能當軍曹。在14年抗日戰爭裡,軍曹是日本侵略者的形象代言人,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老鬼子”。這些老兵是職業軍人,他們個頭不高,但身體強壯,往往留著小胡子,打仗總是沖鋒在前。每年新兵蛋子入伍瞭,軍曹就負責訓練,打仗時軍曹負責一線指揮,退伍時軍曹也會送士兵離開。二戰的日本軍隊中軍官是隨便調動的,但是軍曹雷打不動,與被視為軍人命脈的“軍旗”一起存在,代表著部隊的靈魂,其威信甚至超過軍官。在1940年後的廣大華北地區,軍曹和自己的小分隊是”華北駐屯軍“的細胞,他們分散在華北地區的鄉鎮和農村裡,十幾個鬼子配合偽軍就能控制當地的治安,並監督收稅和勞役。
三、兵就是兵,永遠成不瞭將無論是士官還是軍曹,做到“士官長”或者“曹長”就是巔峰瞭,再往上除非是戰爭時期有大戰功,否則不可能輕易晉升。曹長頭上是“準尉”,這些人是軍校出來的預備軍官,他們才擁有晉升高級軍官的可能性。在等級森嚴的舊日本軍隊中,軍曹基本不可能升官,哪怕是在前線立下戰功,也隻能受到嘉獎而不會升軍銜。最小的軍官“準尉”也能不斷升官,但再優秀的士兵也隻能當一輩子“兵王”,這是軍曹的命運。不隻是日本,近代各國軍隊把“兵”和“將”分得如此清晰,是軍隊“專業化”的必然結果。現代軍隊的軍官必須是軍校畢業,比如日本海軍的“江田島海軍兵學校”,陸軍的“陸軍士官學校”,他們經過四五年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授予準尉軍銜。如果想當軍官,士兵必須考軍校,然後進修,回來就是“準尉”或者“少尉”瞭。但是舊日本軍隊的士兵大多隻有小學學歷,讓他們考軍校顯然不現實。
小學畢業的大頭兵,跟專業軍校四五年學習出來的學生,在軍事素質和戰略眼光方面有雲泥之別。基層尉官能選擇戰略目標,區分戰場職責,規劃進攻和撤退路線,指揮幾十上百人進行主動的軍事行動。軍曹則負責具體的戰鬥任務,即啃據點,拼刺刀。雖然軍曹連軍官都不是,但對於大部分士兵來說,軍曹和曹長是他們的依靠,地位比軍官還高。在行伍之中,軍曹不僅訓練、指揮士兵,他還必須照顧自己的手下。到瞭二戰後期,日本的兵員枯竭,不得不征召一群小孩子上前線,老軍曹一邊顧著打仗,一邊還要給這些小孩子擦屁股。抗戰最後幾年,侵華日軍補給出現大問題,日軍士兵不得不“就地取食”。河南農村地區的老軍曹帶著一幫小孩子到處蹭吃蹭喝,曾出現過被村民拿著棍棒毆打並驅逐的醜態,著實讓人捧腹。在戰後,日本軍隊徹底改組,軍曹這一階層也慢慢消失在歷史中。但是在日本自衛隊建立後,“曹”這一軍銜再次出現,不過這次不再叫“軍曹”或者“曹長”,而是一曹,二曹,三曹,依然非常有日本特色。文/商學野參考資料:1、《19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軍制改革探析》,李鐵漢、龐寶慶2、《近代日本陸軍軍階制度及其特征》, 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