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觀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用瞭一天時間,導覽器被我聽得沒電瞭,中途還去更換瞭一次(導覽器一定要租哈,不然看不明白)。
這裡的每一塊石頭都是活的,每一幅圖畫都在講故事,配合精湛的漢代雕刻技藝,強烈推薦!強烈推薦!
提醒一下,徐州漢畫像石館由南館、北館兩部分組成,南館是新館,導航一般定位在這裡。南館有“大漢王朝——石上史詩” 陳列,展出的是1990年以後新收藏的文物精品。‘’
館名由國畫大師李可染題寫
兩館並不相通,參觀完南館出來,走一段路才能到北館,如果不是去過的朋友提醒,我差點錯過北館。北館也相當精彩,有“漢石遺珍”陳列,展出的主要是自清代末年至1989年的畫像石精品,國內外學者對徐州漢畫像石的認識和熟知的畫像石圖像都是來自北館展出的文物。
北館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槨、祠堂、漢闕上的石刻藝術品,被稱作石頭上的“大漢史詩”。這其中既有刻畫傢居生活、生產勞作的現實題材,也有涉及羽化升仙、神靈祥瑞的美好想象,是漢代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一部漢代史。
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的起源地之一,徐州漢畫像石館的文物展現瞭漢代社會衣、食、住、行、征戰比武、樂舞百戲、神話故事等社會百態,再現一個大氣磅礴的時代,充溢著恢弘的史詩氣氛。
具體介紹下很有意思的一些畫像石:
神道天路:漢代神道雕刻有石闕、石碑、石柱、石人、辟邪,石虎、石馬、石牛、石羊等,是漢代建築、雕刻藝術的傑出代表。漢代圓雕具有簡約古樸、厚重、圓潤、飽滿、流暢的藝術風格。
車馬出行圖:車馬出行是漢畫中最流行的題材之一,當時達官貴族遊射田獵,出輿入輦,備俱威儀。出行之日,寶馬雕車,簇擁滿道,浩浩蕩蕩,顯赫過市。
千秋地宮:漢代,豪強之傢生時姿意享樂,極盡其欲,死後則崇仰厚葬,墓室裝飾風氣盛行。加之崇仰鬼神,迷信好名之風甚盛,多愛把自己所崇拜、愛慕的東西在墓中雕刻成畫。眾多漢畫像石祠堂、墓葬,便在徐州一帶盛行起來。
門扉、常青樹、鳥:畫面用陰線刻出長青樹和玉璧,小鳥,日、月。這幅畫像是目前全國發現最早的畫像石刻,時代大約在西漢早期。
墓門復原:由五方石頭組成,橫楣石為高浮雕羊頭,墓門刻有鋪首銜環,墓柱刻有雲紋圖案。東漢時期,有懸掛羊頭的民俗,既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中懸掛羊頭的傳統習俗,雙有辟邪的作用,又因羊:通“陽”,具有陽氣,因墓室陰氣太重,需要陽氣補充,有祈求墓主人起死回生的意義。
建築人物、墓窗:畫面中間房屋內有二人對飲,外有侍者三人;下刻樂舞。該畫像表現漢人宴請賓客的場面。
緝盜榮歸圖:這是一座石槨墓的三面,畫面連接一起表現一段完整的故事,構圖上以兩棵大樹為標志,將內容分為審訊、押解和迎接三個部分。右起第一部分,一官吏高舉棍棒,囚徒雙腿跪地,旁邊擺放刑具。第二部分,官兵挑旗揚節、騎馬乘車押解囚徒,四名囚犯身著囚衣,三個頸束鉗械,一個反綁雙手徒步而行。第三部分,亭長擁笏執盾在村口迎接,村內庖廚炊火,犒勞官兵。
麗服揚靚、樂舞百戲:徐州畫像石中常見的樂舞表演有長袖舞、建鼓舞、儺舞等,還有大型的廣場演出,雜技節目也是琳瑯滿目。
建鼓舞:這是一個小祠堂的右壁,畫面中間刻建鼓舞,鼓旁有二人蹴鞠持桴擊鼓,二人手搖鞀鼓吹奏排簫。
庖廚迎賓圖:上、中層刻庖廚場面,有炙肉、汲水、炊等。下層刻躬迎場面。
在這塊漢畫像石的最上部,一人右手持便面,扇風助火,左手則在翻轉燒烤爐上的肉串,正是一副漢代“吃貨”擼串兒的景象。
另一人正在案板上剔骨切肉,頭頂的食物架上,還掛著動物腿肉、魚肉等食材,跨越千年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百戲、庖廚、建築:上格刻畫七人物,其中一仆人手執便面;中格刻建鼓,自左而右分別為吹竽、建鼓舞、擊磬;下格刻庖廚。
力士圖:圖刻七力士,頭戴武士冠,插有雉羽,有背牛、扛鼎,還有拔樹、伏虎等。雕刻精美傳神。
生死相依、男歡女愛:漢畫像石中有許多表現男女相愛內容的畫像。在眾多的愛情題材的畫像中,有一些用寫實手法直接表現男女相愛的場面,有男女接吻圖、男女交媾圖等。
這是一對男女在Kiss:
男女交媾圖:
一對男女正在交媾:
另外一人邊等待邊在做不可描述之事。。。
止戈為武,征戰修兵:徐州漢畫像石中反映習射比武、格力競技的內容特別豐富。 東漢建武九年(33年)至延熹元年(158年),東漢王朝與匈奴進行的一場長期、大規模的民族戰爭。 漢畫像石將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
漢兵進攻:八位漢騎兵奮勇追擊敵兵,前面騎兵手執盾牌,躍馬橫刀,後有騎兵執矛、弓等。胡人軍陣出現敗相,馬空人落、橫屍斷頭。
征戰圖:
看細節,匈奴人的首級掛在馬車上:
武庫蘭錡圖:畫面中央站立一武士,雙袖高卷,一手執弓,一手執鉤鑲;在其身後置武庫,懸掛有囊、鎧甲、行軍壺、弩,欄錡上置有環首刀、劍、矛、鈹、鎩、戈、戟、盾牌等各種兵器。漢代置放兵器的架子稱為"蘭錡"。《西京賦》有"武庫禁兵,設在蘭錡。"
比武圖 :正面左刻二人比武。一人手持長戟向另一人刺去,後者空手奪白刃。
雙魚:畫面方框內刻一人物雙手高舉,兩邊各有一條大魚;框上邊刻兩條相向小魚。魚,古人認為魚產子多,又象征子孫後代繁衍不息,寓意吉祥。
雙頭鷹:畫面中間刻雙頭鷹,鷹頭相背,鳥嘴微張鳴叫狀。兩漢時,帶有民族文化的象征物雙頭鷹,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同時作為吉祥圖案刻在中國的畫像石中。雙頭鷹最初是羅馬軍團的標記,後來成為俄羅斯的國徽。
龍鳳呈祥:畫面中間刻一擎天石柱,左面刻一對鳳鳥交頸,右面刻一對青龍嬉戲。
龍虎鬥:畫面左起刻一熊手執棍棒,邊走邊回首咆哮,接著為翼龍和翼虎,翻騰相搏,畫面右方還殘存一龍頭。
熊羆:上層刻有四個熊羆戲舞;下層刻四魚。
孔子見老子:老子手拄鳩杖,老子前面有一人手推獨輪車,當為神童項佗,孔子身配長劍,躬身拜見老子。
炎帝升仙圖:畫面上方刻一月輪,中有玉免、蟾蜍,旁刻炎帝引鳳升仙。炎帝頭戴鬥笠、身披蓑衣、手持木鍤。史載:"以火德王,故號炎帝,作耒耜,故曰神農。"
東王公西王母:
圖中細節,咖啡來一杯?
安居樂業、建築人物:圖中屋內刻一對夫婦坐在榻上抱著孩子逗引,屋上有龍、鳥以為吉祥。這幅圖畫似為表現久別重逢其樂融融的喜悅及傢居安樂的情景。
神獸守鼎、車馬出行:下格為車馬出行,兩輛裝飾華麗的輜車和三騎吏由遠方馳來,騎吏的馬背上掛著弓箭,似去狩獵。上格中間為兩隻犀牛向鼎撲來,玉兔在奮力反搏。
人魚:導覽器就是這樣介紹的,因為畫瞭四隻腳。。。
鋪首銜環 :鋪首銜環是漢代的門神獸,一般都表現為面目猙獰的獸頭形象,這種“猙獰的美”成為漢畫像石中極具代表性的圖案,它可以鎮厭邪惡,保佑平安,帶來吉祥。
泗水撈鼎:畫面上格刻水榭、遊魚、胡人射鹿等。下格刻歷史故事“灑水取鼎”。《史記·武帝紀》栽:“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九鼎即為王權的象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巡行天下,”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水經註·泗水》記述:”秦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系而行之,末出,龍齒嚙斷其系。”此圖刻畫瞭龍咬斷鼎繩時的緊張場面。(圖片來自網絡)
其他精彩畫像石一覽:
漢代工匠們以刀作筆,以石為紙,留下瞭千年之前的生活印記和浪漫想象。2000多年過去,石刻畫面仍然生動鮮活,充滿瞭對於生活的熱情。
大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