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路南石林——《明楓清旅行記》

第二天,6月21日。一上午雨下個不停,沒能去成石林景區,就在房間裡呆著,一直等到下午三點雨才停瞭,於是開始行動,前往景區參觀。

我先去瞭景區管理處交涉,穿過亭臺樓閣進入花園式的辦公地點,接待我的是一個中年婦女和其他一些工作人員,他們很熱情,詢長問短,問瞭我一些情況,問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走過多少省市瞭?就你一個人?等等。我一一作瞭回答,他們又給我倒水喝,題完詞蓋完章後,說一會兒給我跟門口打個電話,這樣就可以不花錢進去參觀瞭。我很感激,連說謝謝,並送瞭他們幾張名片。

到瞭門口,那幾個把門的用一種鄙夷和不高興的眼光看著我,我說明情況,他們也不熱情,愛搭不理的,看樣子極不情願,歪頭晃腦地斜眼看我。

進去後,首先穿過瞭一段橋,那裡有水,到處是花卉、綠草、小樹,水中有石林,景色奇特別致,我在這裡照瞭幾張照片。

再往前走,就出現瞭石林,石林景區到瞭。石林不似我想象中的那麼高大,頂多瞭隻有一樹頭高,山體一個個是獨立的。走著走著出現一片石林,山前有柵欄圍著,有綠草坪,有許多遊人在這裡遊玩休憩。我拍瞭照,從這裡右拐進去,轉過幾個彎,來到一塊空地上,就看到瞭一大片石林,這是來到瞭石林主景區。石崖山體上好多都刻著書法詩詞石刻,有一個山峰刻著“石林”兩個大字,看介紹,說這是民國時期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所書。另有一座山峰刻著:“天下第一奇觀”幾個大字,朱德題寫的詞是:“群峰壁立”,另一處寫著:“千巖疊嶂”,還有一些其他名人的手筆,石刻字詞眾多。遊人們大多在這裡聚集,有許多旅遊團體在導遊小姐的安排下,引導著觀賞,她們口齒伶俐,用標準的普通話講訴這裡的景點和故事。遊人們紛紛和自己的導遊小姐合影留念。在“石林”前,導遊小姐們都穿著彝族少女的服飾,打扮成阿詩瑪的形象,遊人們也都叫她們“阿詩瑪”。當時我也邀請其中的一個“阿詩瑪”陪我一起照張相,那個小姐顯然有些害羞,再加上人傢忙正準備走,有點兒不耐煩和不情願,讓我好生尷尬,下不來臺。遊人中有一個人看不下去瞭,說瞭句:“給個面子吧”,我接著也說:“小姐,我是全國旅行考察的,這次專門來這裡考察,麻煩你就跟我照張相吧”。她才答應,於是我趕緊擺弄好相機相架,合影照瞭一張。當時還是很尷尬,照得表情很難看。

又轉出去,開始隨遊人們鉆石洞、穿山澗、登石級、峰回路轉,曲徑繞行。踏著打磨過的石頭過小溪,林在水中,水中有林,手摸石壁,清涼濕滑。此處如迷宮一樣,人在其中不知東南西北,有數條路徑相通,可出入林中。抬頭看天,有的地方是小小一片天,有的則是一線天,別有一番洞天。

開始爬石林頂,沿路有石把手、石護欄等,到達頂部,但見頂部遭受風吹雨淋風化得如刀似戟,十分鋒利、十分光滑,也十分險要。此處縱看石林,如刀槍劍陣,又似萬馬千軍,又似一片森林,很是有看頭。上得頂部,更加難走,有石刻,也有遊人的亂寫塗鴉;還有一塊巨石在另一頭,我看瞭看,怎麼也過不去 ,很是險要,可是看著以前肯定有人上去過,那上面還有人名的刻寫。此處也能看到“劍峰池”、“仰天俯地”、“蓮花峰”等等。石林是石灰巖質,十分堅硬,經過億萬年的侵蝕溶解形成的,石林頂部石縫中長有仙人掌,石灰巖壁上有許多小眼小洞,如蜂窩一樣,是長年累月風吹雨淋所致。

下去後,又去參觀瞭“劍峰池”和“仰天俯地”,果然是好看。又轉來轉去看瞭“犀牛望月”、“佛像石”。曲徑通幽,峰回路轉,洞洞相連,路路相通,一路上與好幾支旅遊團體不期而遇。過摔跤場,“天娥遠瞻”、“漫步山谷”、“母子攜遊”、“蘇武牧羊”、“望夫石”、“仙人打座”,又轉到瞭“象踞石臺”,上瞭“望峰亭”,休息瞭一會兒,看著座座石林儀態萬千、鬼斧神工,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

又轉到瞭小石林區,這裡就比較清幽瞭,有一個石林上刻有毛主席的“詠梅”詩:“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裡環境優美,沒有喧鬧沒有囂叫,我在這裡拍瞭好幾張照片。這裡的石林如人工雕琢一般,比較獨立,有時就是一個山峰,周圍是草坪和圍欄,不讓遊人進去踐踏,所以專門修瞭一條柵欄路,供遊人們行走。

剛進入景區時,那裡有汽車站,有“阿詩瑪餐廳”,有石林湖,湖中有“出水觀音”、遊艇,供觀賞的紅鯉魚,路邊有“宜良烤鴨店”,工藝美術店等等。又轉到一處,那裡比較幽靜,有一些別墅和餐廳,是“獅子亭”和一些茶室。道旁有一宣傳欄,欄中有許多照片,是介紹彝族和阿詩瑪的,彝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不同於漢字和漢文化,也不像壯族文化,人名卻和漢族人的姓名差不多。彝族中最多的一支是撒尼人,是阿詩瑪的後代,裡面也介紹瞭阿詩瑪和阿黑哥的愛情故事,最後阿詩瑪變成瞭化身石的神化傳說。黑(白)彝、阿細、撒尼人都是彝族的一支,這裡經常對歌、摔跤、鬥牛,有火把節等,路南稱為“歌舞之鄉”。

我在整個石林景區內玩瞭一下午,玩瞭個痛快才出去,晚上又住到瞭那傢旅店。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