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科普:苯溴馬隆的作用,就是幫腎臟“消磁”

苯溴馬隆也是一種有效的降尿酸藥物,用藥24小時後,血中的尿酸濃度可下降至用藥前的66.5%。苯溴馬隆屬於尿酸促排藥,降酸機制和非佈司他、別嘌醇不同。統計數據顯示,8成以上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有尿酸排泄方面的障礙,也就是說,使用苯溴馬隆,對絕大多數的痛風和高尿酸血患者是對癥的。

但有些國傢和地區的痛風指南並不這麼認為。

美國痛風指南將別嘌醇和非佈作為一線推薦的降尿酸藥物,沒有推薦苯溴馬隆;在歐洲專傢組的推薦中,別嘌醇是一線藥物,苯溴馬隆和非佈被列為備選藥物;中日兩國的痛風指南,則將苯溴馬隆和別嘌醇、非佈共同推薦為一線的降尿酸藥物;我國臺灣地區的痛風指南則認為,苯溴馬隆作為一線藥物,應優先於別嘌醇使用。

苯溴馬隆用於痛風的降尿酸治療,已經有超過50年的歷史,是繼丙磺舒之後的第二個尿酸促排藥。在經過30多年的臨床應用後,2002年,苯溴馬隆被曝發生過4例肝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在西方多個國傢退市。但後來的研究推翻瞭這一認識,專傢們認為,苯溴馬隆的肝毒性風險和普通藥物的肝損發生率相似,甚至低於別嘌醇。目前,歐洲多個國傢已經恢復苯溴馬隆的臨床應用。

在非佈司他開始大規模應用之前,苯溴馬隆一直是國內處方量最大的痛風降尿酸藥物;我國臺灣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72%的痛風患者首選苯溴馬隆治療;由於白種人和別嘌醇超敏反應相關的HLA-B*5801基因陽性率低、用藥習慣、商業利益考慮等原因,美國痛風患者更多地使用抑制尿酸生成的降尿酸藥物。

由此看來,苯溴馬隆可以算是最富爭議和戲劇性的降尿酸藥物瞭。但這些都不重要,目前可選擇的痛風降酸藥本來就不多,我們應該關註的,應該是如何更安全有效地使用它們治療高尿酸血癥。

對苯溴馬隆的降尿酸機制,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有尿酸排泄障礙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它們的腎臟是一塊“磁鐵”,會對尿酸產生“磁力”,讓更多的尿酸被“吸附”。而苯溴馬隆的作用是“消磁”,它能使腎臟對尿酸的“磁吸”減少,從而使尿酸順利通過腎臟代謝,最終隨尿液排出體外。

可見,苯溴馬隆並不是讓腎臟“加大馬力”超負荷排泄尿酸,而是通過抑制和減少吸收來實現尿酸的促排,這可能和不少痛風患者的認知相左。另外,苯溴馬隆和非佈一樣,屬於雙通道排泄的藥物,而且主要經腸道排泄,隻有很少的部分經腎排泄。因此,歐洲痛風指南指出:苯溴馬隆不會增加腎臟負擔,輕、中度腎功能不全的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者使用苯溴馬隆安全有效。

盡管如此,使用苯溴馬隆仍然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尿酸性腎結石的發生風險。用藥後,因為腎臟對尿酸的吸收減少,腎小管中的尿酸濃度將增加60%以上,此時,必須同時采取下列措施:大量飲水,使尿量保持在每日2000毫升以上,以稀釋原尿中的尿酸濃度,並促進其排泄;堿化尿液,使尿液pH維持在6.2到6.9,以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對於已經有尿酸性結石的患者,需要根據腎功能和結石情況權衡利弊後謹慎選擇。

苯溴馬隆口服很容易吸收,3小時後即可起效,8到12小時後達最大效應。因此,一般推薦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者在早飯後服用,如此即可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又有充足的時間來多飲多尿,降低因夜間尿濃縮而導致的尿酸性結石風險。為瞭讓身體逐漸適應尿酸排泄的變化,同時減少藥物副作用,苯溴馬隆的起始劑量一般為25毫克每天,日本痛風指南甚至建議12.5毫克每天起始。

對於苯溴馬隆的肝毒性,現在的研究認為可能和特定的種族有關,在國內目前沒有發現相關的風險。不過,苯溴馬隆主要由肝細胞色素進行轉化,它在肝臟的轉換產物半衰期長達30個小時,而且仍然具有生物活性(這也是苯溴馬隆可以一天一次用藥的原因),因此,對於合並肝功能異常的患者,用藥時應提高警惕,或調整監測肝腎功能的頻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