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歲多重人格患者記錄人格轉換瞬間:我的身體裡住瞭6個人

圖裡的這個女孩叫Jess,真實的人格分裂(DID)患者,身體裡有6個人格。

主人格(Jess)說話沉靜、緩慢。錄制視頻時她19歲,是一名麻省理工的學生不僅患有DID,還有創傷後應激障礙、重度抑鬱、社交恐懼癥和強迫癥。

她曾開瞭個油管頻道記錄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希望向大眾科普“DID”是一種什麼樣的病。

在視頻錄制過程中,甚至出現瞭這一幕:她切換到瞭另一個人格“Alex”。Alex是個13歲女孩,開朗愛社交。跟Jess的語調、動作和神態都完全不同。

對。沒有像電視裡演得那麼戲劇(突然昏倒、反差變裝)

其他已知的人格還包括Max(6歲男孩)、Cassy(愛笑愛打扮的女孩)、Quinn(粗暴直爽的女孩)、Jade(31歲的成熟母親)。

這些人格會不時出現在其他主題的視頻中,比如:傳授“美妝教學”的Cassy;科普“Jess如何發現自己得病”的Jade;為瞭維護Jess而“用大段粗口回懟網絡暴力”的Quinn。

跟惡評吵架的Quinn

剛開始,Jess並不知道自己生病瞭,直到身邊持續出現奇怪跡象。

比如:房間裡突然多瞭不屬於她的奇怪玩意兒;傢裡莫名的便利貼,寫著“幾點烘幹衣服”(實際上這是Jade為瞭照顧她而寫的)。

起初她還以為有一個跟蹤狂,暗地裡在監視、操控一切……直到Jess去看瞭心理醫生(數據顯示平均確診耗時長達7年)。

慈母人格Jade

這是很少見的DID患者公開記錄自己的狀態。因為一般來說,DID患者有很深的病恥感,傾向於隱藏其他人格。

這些視頻被大量網民圍觀,不少人傾佩她的勇氣,但也引發瞭許多質疑“做戲”的聲音。

甚至還有人羨慕她,覺得這病很酷,因為“她好像有很多朋友”,“可以自己組隊打麻將”,或是“發展一個高智商人格幫我考試”。

實際上,人格分裂的真正感覺,並不是“一個身體裡住瞭好幾個靈魂”,而是“一個人碎成瞭很多片”。

也可以認為,ta們沒有一個完整和統一的“自我”。

人格分裂,是一種對童年創傷的極端應對機制

許多人知道,DID的發病大多與極端的童年創傷有關。比如虐待/性侵/目睹殘忍的場景。

Billy Milligan 是史上最著名的DID案例之一。他是小說《24個比利》的原型,體內有24個人格,美國第一個因精神錯亂而被判無罪的人。

圖/Billy Milligan

醫生認為,Billy在童年時遭遇繼父的長期虐待(包括吊房梁、肛交、活埋等殘忍手段),目睹母親被打,可能是造成他DID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知名的DID病例是1954年,精神科醫生Hervey M. Cleckley記錄的《三面夏娃》:Chris Costner Sizemore 女士。

圖/Chris Costner Sizemore

她持有三個人格:端莊抑鬱的Eve White,放縱自己的派對女孩Eve Black,以及理智溫柔的Jane。推測與她童年目睹瞭“一個男人在木材廠被鋸成兩半”有關。

目前認為,DID是一種對童年創傷的極端應對機制。在大腦中創造一系列身份,把自己無法面對的創傷,交給“另一個人”來應對。

一個人用這種方式來脫離壓力或創傷,或把創傷記憶從正常的意識中分離出來。通過這種分離出來,ta可以保持某種程度的功能,就好像創傷沒有發生一樣。

這種防禦機制,相當於在一個恐怖遊戲中,你把手柄交給瞭“身邊的朋友”。由ta來替代實現保護性的角色。

真正的DID病人,都在經歷什麼?

DID的學名是“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它的核心癥狀描述如下:

  • 存在兩個或更多的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狀態為特征的身份瓦解,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為一種被(超自然的力量)占有的經驗(“中蠱”、“被鬼附身”);
  • 身份的瓦解涉及明顯的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斷;
  • 伴隨與情感、行為、意識、記憶、感知、認知和/或感覺運動功能相關的改變。

由於DID癥狀的獵奇性,讓很多人覺得這是個罕見病。

但它的患病率顯示高達1%-3%(每100個人中就有1-3個DID患者),跟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差不多。

關於DID有很多誤解。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由影視劇引發的、一類普遍的大眾想象:DID患者是邪惡、可怕的、暴力的。

比如在電影《分裂》(Split)中,一個有24種人格的反社會者綁架瞭三個孩子。其中一個人格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食人野獸。

圖/電影《分裂》

這些作品對極端案例的渲染造成瞭一個很大的誤解:有DID的人是危險的。但在統計學上,DID並不比其他人更暴力。

Ta們反而更可能成為受害者。因為一些人格可能具有憤怒/痛苦等情緒問題,導致比其他人更容易傷害自己。

如DSM-4所述,“超過70%的DID患者曾試圖自殺。當呈現的人格沒有自殺傾向,並且不知道其他人格有自殺傾向時,對自殺風險的評估可能會很復雜。”

圖/the mighty

DID患者也可能會遇到一種叫做分離性漫遊(dissociative fugue)的癥狀。據《變態心理學基本原理》一書的作者Ronald Comer所說,“患有分離性漫遊的人不僅忘記瞭自己的身份和過去生活的細節,還會逃到完全不同的地方。”

一些患有分離性漫遊的人旅行距離很短。他們可能會短暫地離開——幾小時或幾天——然後突然結束;也可能會去到很遠的地方,改名,建立新的身份,建立新的關系,甚至表現出新的個性特征(Comer)。

分離性漫遊最著名的案例之一是Cheryl Ann Barnes,她是一名17歲的高中生,在佛羅裡達的傢中失蹤,一個月後在紐約的醫院裡被找到。

此外,Ta們還可能面臨親人的分離。

一名DID患者Bonny的“母親”人格淚流滿面。即使女兒就在身邊,也是聚少離多,因為她不知道自己下一次出現是什麼時候(她的其他人格不認識自己的女兒)。

生活和健康問題上的混亂。

比如,Sizemore女士的每個人格都分別吃飯,她的體重一度漲到150磅。

圖/nytimes

DID沒有專門的藥物治療,但醫生會用一些藥物處理患者其他的癥狀,比如抑鬱、焦慮。

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人格的融合”。咨詢師會教ta們如何應對創傷,並幫助個體“調節自己的沖動、情緒和記憶”。

方法通常是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率先整合,從而逐步削減內在人格後整合為一。但即使治療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壓力,造成人格再次解離。

許多患有DID的人實際上是高度可催眠的。臨床也會使用催眠來進行輔助治療。其他方法還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辯證行為療法(DBT)、眼動脫敏與再處理(EMDR)等。

重點是,精神障礙雖不能“完全治愈”,但癥狀可被良好控制。

Sizemore女士最終就實現瞭人格的融合。她說,“沒有什麼比早上醒來是你自己這件事更令人高興瞭”。

作為一個傢人和朋友,你該如何照顧DID患者

如果你身邊就有DID患者,你可以做這幾件事來照顧ta:

1、瞭解ta的觸發事件。

DID的發作可以由各種真實的或象征性的創傷觸發,包括非常小的事,比如卷入輕微的交通事故、感冒、壓力,或是氣味、聲音、觸覺的變化。這些觸發因素是高度個體化的,你可以在能幫的時候,幫ta避開觸發事件。

2、在ta切換人格時,保持冷靜。

很多情況下,人格切換並不會有戲劇性的征兆。你可能上一分鐘講的事,對面的人卻完全不知道。雖然你可能會感到驚訝、恐懼或不知所措,但請保持冷靜,在良好的精神狀態下與朋友見面會對ta有很大幫助。

3、在ta的不同人格面前,使用不同的溝通技巧。

比如一些人格的年齡很小,一些人格非常忌諱某些詞匯,你可以用與其相符的方式交流,並尊重ta們的空間。

4、照顧好你自己。

與一個DID患者交朋友可能會非常情緒耗竭,因為你是無法做到對所有觸發因素保持警惕的。在幫助DID傢人朋友之前,最首要的是照顧者自己的身心健康。

PS:文章開頭的小女孩Jess,最近已經沒有在更新視頻瞭。因為傢人認為持續上傳視頻不利於治療。

她在去年的一場直播中透露,自己已經開始瞭“整合”的過程。因為ta們(人格們)一起做瞭決定,認為整合才是出路。

她還說,DID就像生活給的一顆酸檸檬,隻能去想怎麼用它來做一道盡可能好吃的菜瞭。

正如《24重人格》作者寫的,盡管這是一個異乎尋常的挑戰,但終歸不過是凡人所面對的一個挑戰。

祝早日康復!


「簡單心理」成立於2014年,是國內領先的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務平臺,隻提供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服務。 找專業心理咨詢師,來簡單心理。

想尋求心理服務,卻不知如何選擇?試試「心理評估」服務,請戳「https://jdxli.com/26BF8D」。專業心理評估顧問幫你梳理困擾,並量身定制心理健康方案,按需推薦匹配你的咨詢師。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