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的藝術》(瞎談鍵盤賦格)

Dover出版的《賦格的藝術》在我的書架上已經躺瞭七年。這部晦澀難懂的作品顯然不是七年前的中二少年所可以駕馭的事物,現在的我看來依然是非常的難以企及。事實上我並不喜歡賦格。雖然我喜歡復調(polyphony),但是我並不喜歡賦格曲那種顛來覆去用一個或數個主題的做法,也許以後會有所改觀吧。

我會重新翻開這本書其實是因為在彈瞭Johann Casper Ferdinand Fischer的賦格套曲之後,突然對賦格有瞭興趣。然而本質上JCF Fischer的賦格是非常輕盈簡單的鍵盤小品,跟JS Bach的賦格可以說完全是兩種東西瞭。JS Bach是以賦格聞名,而並不喜歡賦格的我覺得Well Tempered Clavier之類的很難欣賞。《賦格的藝術》就更加不用說瞭。

粗略的觀察之下,《藝術》中的每首賦格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廢話)。除瞭各色賦格技巧的使用,在第八首後面的賦格都是多重賦格。而最為striking的是兩首鏡像賦格。這部作品顯然是有很多的研究,而且不乏陰謀論,大概這本身已經構成瞭一門《賦格的藝術學》。

個人比較喜歡的是第八首和第九首。第八首(a 3)是三個聲部的三重賦格,顯得精致有趣。第九首(a 4 alla duodecima)雖然是四個聲部的雙重賦格但大部分隻有三個聲部,比較輕盈簡潔,不過很短。第十首和第十一首和這兩首是同一組,但是就要繁復的多瞭,大概是多瞭一個聲部的原因。此外第十一首的三個主題是第八首的鏡像。

如果說《藝術》是JS Bach或者是晚期巴洛克鍵盤賦格的代表的話,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是賦格可能的最終的形態瞭(很奇怪的讓人聯想到律賦之於賦)。我的感覺是《賦格的藝術》有一些音樂上不大完美的特點,有點過於技術性而犧牲瞭可聽性。給經驗不足的聽眾造成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大概是聲部的頻繁交叉。多聲部寫作的一個初級的禁忌就是聲部交叉,因為在認知上一個聲部應該占據一個頻段,如果聲部頻繁交叉的話就會造成聽覺上的困難。此外是伴隨聲部進行而產生的比較awkward的和聲結構。但是這二者都可以說是feature而不是bug,因為可能對於一個更加sophisticated的聽眾(而不是我)來說可以更好地『理解』這樣的音樂。

總的來說巴洛克晚期鍵盤曲的virtuosity和賦格曲或者多聲部多主題的作品的本身是矛盾的。因為前者要求每個聲部有更大的活動范圍,而多聲部作品本身就限制瞭聲部的活動性(因為每個聲部都要占據一個頻段)。這也難怪後世的作曲者為瞭追求在更大的virtuosity和更加復雜的主題和復調手法的統一而制造出奇怪的產物,因為這種事物本身就是不自然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