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戀姐,姐隻是個傳說。——李清照

提到“李清照”,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將她與“千古才女"一代詞宗”“婉約派代表詞人”這些標簽聯系到一處。對於這些稱謂,李清照自是受之無愧。她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藝人,以文為經,以筆作緯,編織出一幅幅意境唯美的畫面。

伊人已逝,歷史嬗變,文人江湖始終流,傳著她的閨蘭雅事與詩意人生。

宋神宗元豐七年( 公元1084年)三月,春光瀲灩,萬物又一次復蘇,天地草木都已生出欣欣之意。在濟南章丘一個名叫“明水鎮'的地方有一戶李姓人傢,在這個春天,一名女嬰來到人世,降臨在李傢。關於這個女嬰的降臨,沒有留下任何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在當時,誰都沒有料到,這個女嬰長大成人後,會在文人輩出的宋朝,乃至在浩浩蕩蕩、延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占據一席之地。她李清照,所寫的那些清麗婉約的詩詞, 被世人一遍遍品讀,世代傳頌。

面對一位名人,尤其是文采斐然、才情卓越的女子,我們總是習慣從其所處的時代和傢庭開始瞭解。因為想知道,究竟是怎樣的成長環境、怎樣的一對父母,才能培育出這位千古第一才女。

歷史學傢繆鉞在《詩詞散論》中這樣寫道:易安承父母兩系之遺傳,靈襟秀氣,超越恒流。

從中可見,除瞭天賦與自身努力,不乏父母雙方優良基因的影響。

首先來看一下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李格非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傢,為人正直,文采出眾,深受大文豪蘇軾器重,與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為“蘇門後四學士”。李格非先後擔任太學錄、太學博士、太學正等職位,為官清廉,兩袖清風。

身為文學傢,李格非精通儒傢經典文化,在詩詞歌賦上有很深的造詣。他平時專於著作,曾經寫下十萬餘字的《禮記說》。

“文不可以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這是他對寫文所秉持的一個觀點。李格非認為,文章不可以隨便寫,如果不夠坦誠,沒有足夠的誠意,就沒法將文章寫好。“文如其人”,很多時候自有其道理。一個“誠”字,不僅是李格非為人處世、當官任職的準則,也是寫文著作的第一要義。想必這一點,對李清照的為人處世、寫詩作詞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宋朝名相王佳的女兒。換言之,李清照是當時宰相王跬的外孫女。生母去世後,父親李格非續弦又娶,繼母同樣姓王,是北宋著名詩人王拱辰的孫女。

不要忽視兩位王姓母親對李清照成長的影響。自宋太祖開創瞭文治盛世,社會文化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女性也受到瞭良好教育,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士大夫階層的大傢閨秀。美籍作傢伊沛霞就中國宋朝婦女的婚姻生活撰寫過一-本著作,在書中寫道:

“宋代理想的上層階級的妻子不僅簡單地獻身於丈夫的傢庭,她還要有管理方面的能力及文學天才和人際關糸中高超的技巧,使她可以保持傢庭的繁榮昌盛。”這是一個局外人,站在旁觀者角度遠眺中國宋朝文化所獲得的見解。

論小環境,李清照傢學淵博,出生在一個有名望、有才學、文學氣氛相當濃厚的高知傢庭。她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讀經史子集,練習賦詩填詞。

除此之外,社會大環境對個人的成長也具有深遠影響。從時間軸上看, 在偃武修文的北宋,幾乎所有執政者,不管“皇帝"這項本職工作做得如何(有幾位可以說相當糟糕),無不對舞文弄墨具有濃厚興趣,同時自帶文藝才能。宋太宗極好讀書,“開卷有益”這一典故就是因他而來;宋高宗精通詩詞、音律,並且志在筆墨;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更是難得的藝術全才,他在書法領域自創瘦金體,風格獨特,富有蘭竹之韻,對後世喜愛書法的人產生瞭極大影響。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也算是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學黃金時代的重要原因。所以,當時整個社會,尤其是士大夫階層,文化氣息相當濃厚。

從地域角度看,濟南所處的齊魯大地是儒傢文化的發源地,積極影響著中國數千年的孔孟之道,從這裡源遠流長。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知道此地文脈與底蘊相當深厚。

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首先需要“材”作為基礎,同時也少不瞭“我”的主觀能動性。

或許我們可以說一一天時(文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宋朝)、 地利(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一一齊魯)、人和(父母遺傳和自身努力),三因匯聚,使得“造化鐘神秀”的泰山腳下走出瞭李清照這樣一位獨一無二、才情絕世的文學巨星,在中國文壇上熠熠生輝。

寫得瞭詩詞懟得瞭前輩

明代文學傢楊慎認為: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

明代戲曲評論傢茅瑛有這樣的點評: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清代文學傢王士禎稱:婉約以易安為宗。

李清照在世七十餘年,文學作品的數量並不多,五十多首詞作,加上詩文,總共也不超過一百篇。僅僅跟同時代作品頗豐的蘇軾、辛棄疾等人相比,也顯得微不足道。然而,她最終憑借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在宋詞乃至整個中國古典文學領域獲得瞭舉足輕重的地位,關鍵還是在於其獨特的寫作風格,以及篇篇精品的高質量。

李清照的宋詞創作,大致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 擅於創造詞語的新穎用法

說到李清照的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句,因為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這種創造詞語的新穎用法,散落於李清照的詞作之中,是她詩詞創作的一大特色,為此獲得瞭歷代文人的贊譽。

南宋文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評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明人沈際飛在《草堂詩馀正集》中說:“綠肥紅瘦”創獲自婦人,大奇。

清代詞人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傢,不在秦七、黃九(註:秦觀、黃庭堅)之下。

民國詞曲學傢任中敏評價《聲聲慢》為:此詞乃北宋女詞人中特異之作。

綠、肥、紅、瘦,是四個非常普通常見的漢字,但是經過李清照如此搭配,細品之下,想象春日將近,經過一場風雨洗刷,海棠花差不多落盡,樹葉紛紛展現出新一輪姿態,真是恰到好處,讓人耳目一新。

李清照是一個充滿靈秀文思的寫作者,也是浪漫的自然主義者,她能把花草樹木視作人、視作朋友,甚至視作心靈伴侶,以看人的眼光看待自然萬物,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有它們自己的品格與脾性,不同時節的同一種花木又有不同的形態與神色,於是有瞭“綠肥紅瘦”"柳眼梅腮”“寵柳嬌花”這些個性十足的詞匯。

二、擅於化用前人作品,運用典故

李清照出身於書香門第,在身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的父親李格非的教導之下,熟讀經史子集,且博聞強識,為她日後的詩詞創作打下瞭紮實深厚的文學基礎。

具備深厚文學功底的好處就是,能在創作過程中得心應手地化用前人作品,或者借用典故擺事實、講道理,以達到簡明生動的效果。

化用前人詩詞的例子,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屢見不鮮。雖然是化用前人作品,卻在原來詩詞的基礎上,憑借她女性而具有的細膩心思和柔情,融入瞭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體驗,再通過宋詞簡潔、唯美的句式表現出來,別有一番韻味。比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一句,化用瞭韓偓的“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化用瞭范仲淹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化用瞭廖世美的“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煙凝碧”;“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化用瞭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時,她也會因為酷愛前人的某些詩句,直接拿來,放在自己的詞作當中,比如兩首《臨江仙》的第一句,都是直接引用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

在詞作詩文中運用典故,可以使行文變得簡潔凝練,同時又讓內容變得厚實,富有底蘊。比如“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一-句中借用“仲宣懷遠”這一典故,表達她漂泊異鄉、思念故土的濃烈鄉愁;比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借用瞭“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兩則典故,形容自己與趙明誠情感上的疏遠;又比如,“可念劉伶之肋,難勝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談娘之善訴;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這一句連續借用瞭“劉伶之肋”“石勒之拳""談娘之善訴"“李赤之甘心”四則典故,充分表達她在第二段婚姻中遭受的種種苦痛,以及做出的反抗;在以打馬遊戲為題材的兩篇散文中,李清照更是將各種典故運用到瞭爐火純青的程度。“庖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 離婁之視,大至於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於擲豆起蠅,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一句運用瞭歷史上一糸列因為專註而在某個領域達到精妙境界的故事,為“專即精,精即無所不妙”這一論點做瞭紮實的鋪墊。

三、用詞柔美,音律和諧

當代文學傢繆鉞如此評價李清照的《如夢令》:雖無深意,而婉美靈秀之致,非用力者所能及。

"婉美靈秀' '這個詞,可以說是她大部分詞作的風格,這也是她能夠憑借婉約派詞作成為一代詞宗的關鍵所在。品讀李清照的詞作,你會發現其中沒有任何峭拔生僻的字眼,也沒有華麗的辭藻,都是憑借再尋常不過的字詞,描述出各種同樣尋常卻又微妙的心理。而這些微妙的心理,幾乎每一個人都體驗過,細細讀來有一種“說不出哪裡好,就是覺得恰到好處”的共鳴。比如她寫少女懷春的心思:“眼波才動被人猜。”乍看之下,不驚不奇的一個句子,然而隻要對青春年少時悸動情感有所回憶,就一定懂得眼波才動的暗自歡喜,又怕被旁人發現的害羞。比如她寫閨婦孤枕難眠的寂寞:“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接殘蕊,更捻餘香,更得些時。”文字的美,情愛的柔,似流水,似棉花,遠離煙火,不染塵俗。

詞在古代是用作演唱的文學作品,所以格外註重音律和諧,不僅有平仄之分,還要根據不同的詞牌分出不同的五音六律。作為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在這一點上嚴格遵循宋詞的創作規范。即便在不再演唱宋詞的今天,讀來也是朗朗上口。

李清照不但自己寫詞,還評論其他詞人的作品。她曾寫下一篇關於宋詞的議論文——《詞論》。這篇關於詞的論述,不僅在宋詞領域屬於第一篇糸統性闡述個人見解的文章,在整個中國文學評論史上也是第一篇女性寫出的理論性文章。

在文中,她提出瞭宋詞“別是一傢”的觀點,認為文人應該將詞與詩文寫作區分開來, 嚴格保持詞獨有的傳統風格。李清照首先通過唐代歌唱者李八郎的軼事,點明詞的起源與發展過程,接著在“別是一傢”觀點的基礎上,對前人尤其是宋代文壇上卓有成就的李煜、柳永、歐陽修、蘇軾、秦觀、晏殊等十多位文人的詞作做出簡明的評價,對每個人的作品既有肯定,也有批評。

李清照認為,李璟、李煜等南唐詞人的詞作,語句固然優美柔婉,但因為帶有深切的亡國之哀,算不得上品;柳永的詞雖然講求音律,但是詞句落入俗套,缺乏典雅之氣;張先、宋祁等人的詞作雖然偶有精妙之句,但是整體看來零散破碎.,故而成不瞭名傢之作;對於蘇軾、歐陽修、晏殊這些大文豪來說,作詞易如反掌,但是他們的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嚴格遵循詞的規范來創作, 讀來讓人覺得像不加雕飾的詩,而且也沒有一個和諧的音律;就連寫文有西漢之風的曾鞏、王安石,在李清照看來,他倆若是寫詞,定會貽笑大方,沒法品讀;即便寫詞一流的秦觀、晏幾道、賀鑄、黃庭堅等人,也存在各自的不足:晏幾道不善於鋪敘,賀鑄不夠莊重,秦觀雖然深情卻不擅用典,黃庭堅雖然擅長用典,卻依然存在各種小毛病, 到底是白璧微瑕。

這篇詞論是李清照年輕時所寫,對多位詞人前輩逐一點評,後代文人對《詞論》, 包括李清照這種論調,褒貶不一。古今不少文人認為她狂妄自大,心胸狹小,目中無人,藐視一切,不能容忍他人的不足之處。比如,文學批評傢李長之就認為,李清照在《詞論)》中對幾位重要詞人的創作一概予以否定,表明其心胸的狹小與尖刻,不能容納別人,不懂得欣賞別人,不能同情別人,這一點“恰足以反映自己的空虛”。

也有人覺得這正是李清照的難能可貴之處,敢於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敢於否定別人不符合標準的地方。比如,著名詞學傢繆鉞在《論李易安詞》中寫道:此非好為大言,以自矜重,蓋易安孤秀奇芬,卓有見地,故掎摭利病,不假稍借,雖生諸人之後,不肯模擬任何一傢。

不可否認,《詞論》文風犀利,對於詞作要求過於嚴苛,這固然與李清照的年輕氣盛不無關系,但更大程度上,還是源於她真實、坦誠、敢說敢言、堅持真我的個性。她不會因為歐陽修、蘇軾等人是文壇前輩,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大文豪,就不假思索地一味給予肯定和稱頌。恰恰相反,她絲毫沒有被任何一位文人的名望所束縛,而是客觀評價,就詞論詞。

很多事之所以分對有錯,源於各自遵守的規則。李清照嚴格遵守詞的傳統寫作方式,尤其註重音律的和諧,而蘇軾、歐陽修這些生性豪放的人,寫起詩詞來不被條條框框束縛,總會不拘一格,有所創新,這在李清照看來,是沒有將詞與詩文嚴格區分開來。如此,詞將不能稱為詞,這也是她覺得那些“學際天人”的文人們“句讀不葺之詩"的緣由所在。

逢賭必贏“賭徒”才女

李清照除瞭詩詞創作之外,還有一個愛好——玩打馬遊戲。對此,她癡迷到什麼程度呢?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天性喜歡賭博,隻要是關於賭的遊戲,她都會為之廢寢忘食。所以,現代人喜歡給李清照貼上一個標簽——賭徒。

因為經常玩娛,從中積累經驗,悟出心得,還寫下瞭《打馬圖經序》《打馬賦》兩篇短小精練、文采斐然的小品文。表面看,她講的是打馬遊戲,其實是借助打馬遊戲分析當時的局勢,包括用兵之道。

宋高宗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 李清照已經南渡。因金人入侵,百姓無不東奔西逃,各地逃亡,她也隨之逃至金華一位親友傢中。雖然是在逃亡,但是在顛沛中暫得安寧的夜,她再次玩起打馬遊戲,並且還為最愛的依經馬遊戲規則寫下標註,又讓子侄根據文字畫瞭圖。在李清照看來,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千百年以後的人們知道,命辭打馬是從她李清照開始的。這也是她寫下這類文章的一個目的。

世間萬物,不管形態如何變化,始終有規律可循。正如李清照在《打馬圖序》的開頭所寫:慧即通,通即無所不達;專即精,精即無所不妙。

在這裡,她提出“慧”"專”兩個概念。相對於聰明,人類更應該追求智慧。擁有智慧,一通則百通。這個世界上有各色誘惑,如果不能在一件事上專心致志,就無法達到精妙之境。鑒於此,李清照認為, 很多人學聖人之道淺嘗輒止,學遊戲之事又不得要領,而她自己一輩子逢賭必贏,區別就在於"慧"”"專”二字上。這個道理放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

明代文學傢陶宗儀這樣評論《打馬圖經序》:李易安因依經馬,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精妍工麗。世罕其儔。不僅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同好。韻事奇人,兩垂不朽矣。可以說,“韻事”“奇人”兩個詞,已經對李清照的一生做瞭高度概括。

李清照在《打馬賦》中同樣旁征博引,由打馬遊戲說開,層層闡述戰場上的各種用兵之道,洋洋灑灑,大量用典。相比清新婉約的詞作,李清照寫作的這類文章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密集龐雜地用典,娓娓道來地說理,不但可見其深厚的文學功底,也體現瞭李清照的愛國情懷。

品詩作詞的李清照唯美、浪漫、婉約、不染塵俗,好似女神一般高高在上;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喜好飲酒、醉心賭博,又讓李清照一下子變得很接地氣。看似難以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的兩種風格,在李清照身.上完美結合,是真實的矛盾,也是才女的魅力。

撩最暖的漢撕最渣的男

李清照的詩意愛情大概由一個夢開始。

“趙明誠幼時,其父將為擇婦。明誠晝寢,夢誦一書,覺來惟憶三句雲:“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已告其父。其父為解日:“汝待得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謂汝為詞女之夫乎?"

這是元代文人伊世珍在其撰寫的《瑯擐記》中記載的一則故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趙明誠到瞭適婚年紀,父親趙挺之開始為他物色妻子。有一次,趙明誠白天在傢睡覺,在夢中誦讀一本書,醒來隻記得其中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他將這則夢講給父親趙挺之聽,請教其中的寓意。趙父稍加思忖,笑著對兒子作這樣一番解說:“言與司合,是一個‘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兩個字,連起來看,不就是‘詞女之夫'嗎?”

這則故事,讀來多少有點文字遊戲的意味,究竟是真是假,已經無從考證。也有人認為,這是趙明誠為結心儀良緣、迎娶佳人耍出的一-個小心機。他在父親面前自編自演,將心思委婉地表達出來。那麼,這個在趙明誠夢中被視為“詞女'的女子到底是誰傢女子?

在文化氣息甚濃的北宋,能夠寫詩作詞的少女肯定不止李清照一人。但是,能夠在士大夫階層中有所名傳,讓謙謙君子日夜思慕的,非李清照莫屬。

趙明誠生於高官之傢,父親是風頭正盛的宰相,但他並沒有因此像其他紈絝子弟那樣不學無術,整天隻知道吃喝玩樂,或者是小小年紀就沉迷於功名利祿。從某種角度看,趙明誠跟李清照屬於一類人,喜愛詩文,情趣高雅,對人生有自己的追求,尤其對金石字畫的收藏、鑒賞具有濃厚興趣,甚至到瞭癡迷的程度。趙明誠十七八歲時,金石收藏方面的學問便使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小有名氣。他和李清照一樣年少成名,一個在金石字畫領域享有盛名,一個在寫詩作詞方面遠近聞名。想必,閨閣之中的李清照對“趙明誠這個名字也有所耳聞吧。

除瞭是年少成名的金石收藏傢之外,趙明誠在當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太學生。

文治之下,科舉制度成為選拔社會管理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為此,北宋朝廷專門設立太學,從官員和百姓傢中選拔優秀子弟入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考試通過之後,就可直接授予官職,相當於現代社會的儲備幹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讀書,在古代是最為普遍的一條出路。

從各個角度看,趙明誠與李清照算得上門當戶對。

有一年的元宵,李清照與弟弟一起去往相國寺遊玩,那裡正舉辦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一路香車寶馬,流光溢彩,魚龍共舞。前來燈會遊玩的女子呼朋引伴,笑語盈盈,一個個“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真是人面與花燈交相輝映。就是在這裡,李清照遇到瞭她的真命天子一一趙明誠。在她看來,他談吐風雅,舉止謙和;在他眼裡,讓他朝思暮想的女子巧笑嫣然,氣質出眾。也許,就在那一刻,郎君一見鐘情,佳人一見傾心,兩人心心相印,一眼萬年。回去後,趙明誠假借"詞女之夫”的夢,向父親大人表明心意。

然而李格非屬於保守派,趙挺之屬於改革派,兩人政見立場對立,意見不合。在雙方矛盾非常激烈的情況下,他們的子女就算再情投意合,再門當戶對,也難以走到一處。但是,冥冥之中,機緣似乎也要成全這對年輕人。

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 宋神宗病逝,新法立刻被高太後廢除,舊法得以恢復。沒過多久,高太後去世,開始親政的宋哲宗罷免數位舊法大臣,再次起用新法派人物,繼續推行新法。可惜的是,宋哲宗因病早逝,未能實現其父夙願。及至宋徽宗即位,新舊兩派經過之前數次反反復復的鬥爭,矛盾愈演愈烈。在各方壓力下,原本偏向新法的宋徽宗為瞭調和朝廷兩派大臣之間的矛盾,開始嘗試以公正、持中的態度緩和局勢,同時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在此情況下,新舊兩派的矛盾暫且得以緩解,這在無意之間為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結合消除瞭現實阻礙。

建中靖國元年( 公元1101年), 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那一年,她芳華十八,他冠年廿一。

新婚宴爾,濃情蜜意,你儂我儂,恩愛纏綿。

關於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新婚生活,李清照寫瞭好幾首詞作為記錄。若說之前的相戀是既酸又甜,如今就是酸味褪盡,滿是甜蜜。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減字木蘭花》

還有這首《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關於這一首詞,元人伊世珍在《瑯擐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日“隻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易安之作也。

說的是某一年重陽佳節,李清照寫瞭一首詞,名為《醉花陰》,寄給在外遠遊的趙明誠。趙明誠收到詞作,誦讀之後贊嘆不已,自愧不如。他明知自己才華不敵妻子,卻因為好勝心作祟,很想另作一首勝過對方。為此謝絕訪客,廢寢忘食三天三夜。在好一番冥思苦想之下,一連寫出五十闋。他將李清照寄來的那首夾在其中,然後一並給友人陸德夫賞閱。陸德夫品賞再三之後告訴他,其中有三句絕佳。趙明誠追問是哪三句,陸德夫回答:“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正是李清照《醉花陰》中結尾三句。

在李清照24歲時,趙明誠仕途失意被迫前往青州。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青州十年,正是他和李清照集中精力致力於金石古籍研究、校勘並整理金石字畫、建書庫、編書冊、錄寫成書的十年。屏居青州,原本是懲罰,最終卻成為一種成全。趙明誠最終成瞭宋朝著名的金石學傢、文物收藏鑒賞傢,並撰寫《金石錄》一-書一一這是他在金石字畫收藏和鑒賞方面畢生心血的凝聚之作。

從內容上看,上至夏、商、周三代,下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刻錄在各種青銅器具上的文字,還有記錄在各種石碑上的關於著名人士和山林隱士的種種事跡,總共整理瞭兩千卷,並且校正謬誤、篩選品評,留下的內容都符合古之聖人的道德標準,並且可以幫助史官修訂失誤,內容可謂豐富。

除瞭書籍內容,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一文中還交代瞭這本書的成因;更是圍繞金石文物和此書撰寫,記述瞭兩人的婚後生活,以及在金石字畫事業上的共同努力。

屏居青州的那段歲月,李清照和趙明誠過的是“仰取俯拾,衣食有餘"的日子。夫妻倆勤儉持傢,衣食無憂。趙明誠先後做瞭兩個州郡的地方官,他幾乎將全部俸祿用來收集金石文物、做古籍的校勘與刻寫,簡直如癡如醉,樂在其中。每每獲得一本古籍,他倆就一起校對、整理,然後寫上書名。假若獲得書畫或者彝、鼎等古玩,更是欣賞良久,往往要等到一支蠟燭燒完才去睡覺。同樣是燈火燭光下,當年是“醒時空對燭花紅”的一個人的孤寂,如今已是一起勘書賞畫的兩個人的歡欣。

“每飯罷, 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暮色四合,在歸來堂吃完晚飯後,在火爐上烹上茶,夫妻倆便開始玩這樣一個遊戲:指著成堆的書卷,隨意說出一個典故,看誰能夠先準確說出這個典故出自哪一本書、哪一卷、哪一頁、哪一行,以輸贏決定喝茶先後。李清照博聞強識,加上她從小熟讀經史子集,對很多典故瞭然於心,所以,她經常最先指出。因為猜中而高興,李清照在“得意忘形"之下不小心將茶水傾倒在衣襟上。於是,兩人又發出一陣狂笑。這麼一個細節,表露瞭李清照深厚的文學修養,同時也生動刻畫出夫妻二人融洽甜美的生活。在旁人看來,這也許隻是日常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一個情景,卻被李清照銘記瞭一生,在後來獨自漂泊的歲月中- -遍遍浮上腦海心頭,也感動瞭品讀這段故事的後人。

清朝詞人納蘭性德在為妻子盧氏所寫的悼亡詞中有這樣的句子: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隻道是尋常。

也許在當時,對於李清照與趙明誠而言,這樣的時光不過稀松平常,因為每天都如此。若幹年後,曾經賭書潑茶的那個人已經與自己陰陽相隔。回想那些平常日子,卻無法重現,因而變得彌足珍貴。很多東西,失去之後,才知道珍惜。然而離別,是每一段感情、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經歷。很快,他們便面臨生離死別。

書報來傳,趙明誠在途中身患瘧疾,生命垂危。聽到這一消息,李清照感覺五雷轟頂,憂懼異常。因為她清楚丈夫的脾氣,遇事性急,解決問題隻求立竿見影而忽略後果。如果他當時發高燒,按照急性子的脾氣,極有可能根據自認為的常識服用涼性藥以求降溫,卻不清楚,這樣的做法隻會讓病情更加嚴重。想到這裡,李清照日夜兼程趕到丈夫身邊。以為未必如所料的事最終如瞭她所料–趙明誠果然服用瞭柴胡、黃芩等涼性藥,並且,已經危在旦夕。

那一年,趙明誠四十九歲,李清照四十六歲,二人已經相依相伴、甘苦與共地走過二十八個春夏秋冬。

在趙明誠去世後的一段時間,李清照的寫作達到瞭一個高峰。在那段時期,她所寫詞作總逃脫不瞭悲傷沉鬱的格調。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征鴻。

——《浪淘沙》

這是李清照的一首悼亡詩。清朝著名詞人陳廷焯評價此詞:淒艷不忍卒讀。情詞淒絕,多少血淚。

現世不再安穩,歲月不再靜好。宋高宗是一個安於享樂、茍且偷生的皇帝,他一再依靠金銀財物向金人換取一時的和平。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眼看求和政策不再管用,便開始一路南逃,並未進行抵禦。

煢然一人的李清照孤苦無依,她既要不斷逃離戰亂,保住自己的性命,又要想方設法保住自己和趙明誠耗費一生心血和財力收集、珍藏下來的金石文物。

對於一個女子來說,路程的艱辛和無助,可想而知。故土淪喪,愛侶病逝,視為生命的各種文物在逃亡路途中一再丟失….這種種不幸,差不多同時降臨。即便內心再強大,也難以承受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人到中年,遭受喪夫之痛,加_上顛沛之苦,身體和精神受到雙重打擊,李清照大病一場,病到僅存喘息的地步。幸運的是,她最終熬過瞭這一劫,繼而“病起蕭蕭兩鬢華”。很多人會在經歷巨大的悲痛後一夜白頭;老去,也在頃刻之間。

亂世流年,人心叵測。在一路追趕的途中,發生瞭兩件預想不到的事。或許,這些遭遇也讓她深刻意識到,自己一個人很難保護好自己,更沒有能力保全那些文物。因此,她才會在趙明誠去世三年之後,考慮再找一個人重新組建傢庭。所以,當張汝舟乘人之危,上門求親時,她才會答應下來。

婚後不久,她發現自己遇人不淑,兩人在一起根本就是水火不容。張汝舟之所以在李清照病重之際上門求親,好話說盡,並非真正傾慕她的才華,也不是真心實意想要照顧她今後的生活。很快,因為對方無法從李清照這裡謀奪他想要的東西,便暴露出猙獰面目,對李清照拳打腳踢。為此,李清照想盡一切辦法要與對方解除婚姻關糸,而且是閃離——這段婚姻前前後後隻維持瞭一百多天。關於這段婚姻,李清照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及:“忍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才”。她實在沒有想到,人到中年,竟然因為一時糊塗,受人蒙騙,跟一個品質低劣的市儈之徒攪到一處,破壞瞭自己一世清名。從中,李清照耿直的個性可見一斑。

如何才能與張汝舟脫離關糸、劃清界限呢?在古代,夫妻要結束一段婚姻,隻能是丈夫休妻。張汝舟的計謀沒有得逞,大概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放走”李清照。

怎麼辦呢?李清照想到瞭兩個字:離婚!

古代的丈夫既可以依據相關律法休掉妻子,也可能因為受到相關條件制約而無法休妻。而由妻子主動提出離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女性根本無權單方面提出離婚。即便提出,還是得由男方寫休書。也就是說,哪怕李清照遭到拳打腳踢、身心受辱,不想維持這段婚姻,隻要張汝舟不同意,她就根本無法從這噩夢般的境遇中脫身。

然而在這世上,隻要意志足夠堅定,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為瞭能夠與張汝舟離婚,李清照不惜一切,動用一切辦法。最終,她做出瞭一個比離婚更加驚世駭俗的舉動一-告發自己的丈夫張汝舟!在宋代科舉考試中有一項規定,讀書人考到一定次數並且取得一定資格之後就能獲得官職,這給投機者提供瞭一個可鉆的空子。張汝舟為瞭謀取官職,曾謊報考試次數。於是,李清照告發他“妄增舉數入官”。

本來,這隻是一個傢庭內部的夫妻情感問題,經李清照一告發,上升到瞭社會問題層面,到後來還驚動瞭朝廷。宋高宗已經知曉,便派廷尉對張汝舟進行審判。李清照也因此受到牽連,戴著手銬和腳鐐與自己的丈夫對簿公堂。她說她未嘗不清楚這麼做之後自己所要遭受的羞辱,好似賈誼無奈與絳侯周勃和灌嬰為伍,而她隻想與張汝舟一刀兩斷,撇清關系。

按照宋代相關法律《刑統》規定,妻子狀告丈夫,如果丈夫因罪判刑,妻子也將被連帶坐兩年牢。也就是說,張汝舟如果被流放至偏遠外地,李清照就可以解除婚約,重獲自由,付出的代價是坐兩年牢。熟讀經史子集的李清照對這一點想必有所瞭解,即便如此,她仍毅然決然地將丈夫告上瞭法庭。

李清照原本已經做好瞭坐兩年牢換取自由的準備,結果事情沒有她預想的那麼糟糕。在親友的協助之下,她在牢獄裡僅待瞭九天。她終於從牢獄中走出來,重獲身心自由。回首剛剛過去的牢獄之災,還有與張汝舟維持瞭僅僅一百多天的婚姻,就像做瞭一場難以醒來的噩夢。雖像夢,卻有切膚之痛。

牢獄之災雖然免去瞭,但是等著她的,必將是鋪天蓋地的指責、譏諷、嘲笑、誹謗。李清照深知這一點,不論從道德操守還是理智上來說,這件事定然會成為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笑柄。她覺得縱使南山竹林那麼多竹子,都無法寫盡人們對這件事的流言蜚語。更有甚者,還會添油加醋,以訛傳訛。對於這點,她應該有心理準備。

事實就如李清照預料的那樣,自己的行為舉止在當時“敗德敗名”,一時成為“萬世之譏”。再嫁、離婚、告發自己的丈夫,一連串的事情給李清照的聲譽帶來的惡劣影響,可以從歷史上數位文人的評論中可見一斑:

北宋地理學傢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不終晚節,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惜哉。

南宋文學傢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載:易安再適張汝舟,未幾反目,有《啟事》與綦處厚雲:“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傳者無不笑之。

南宋文學傢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說: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

南宋藏書傢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寫道:(李清照)晚歲頗失節。

明朝文人葉文莊更有這樣的評價: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趙公不幸而有此婦。

還是北宋地理學傢朱或對她人生的評價算得上客觀中肯 :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

上天賜予她深厚的文學才華,卻沒有在緣分機遇上給予她更多眷顧。

趙明誠去世,國破傢亦亡,她獨自踏上顛沛流離的人生路,在病得牛蟻不分、灰釘已具、身幾欲死、黽晚難言的情況;下才“強以同歸”。亂世之中,一個孤身女子希冀有人與自己相依相伴,作為自己後半生的依靠,與自己一起看護好文物,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可偏偏有人把李清照的再嫁視為對趙明誠的背叛。李清照從未背叛趙明誠,她在趙明誠去世三年後選擇再嫁,恰恰可以表明她對趙明誠的情真意切。

當她發現張汝舟之前的甜言蜜語不過是帶著目的的巧言令色,婚後生活與期盼中的相去甚遠,這個男人不僅在生活情趣、藝術品位上無法與自己合拍,其人格品德也有問題時,她不將就、不茍且、不忍氣吞聲。這是她對待婚姻的態度,也應當是古今女子該有的態度。斯人已逝,她不再奢望能再次遇到像趙明誠那樣的良人,也不再期待遇.上一個可以給予她關愛的伴侶。

胡適對李清照做過這樣的評價:中國女子在文學史上占最高地位的自然要算李易安,易安何以能占這樣高的地位呢?因為她肯說老實話,敢寫她的生活。

坦誠,應該是文學創作的第一要義。不僅要向讀者保持坦誠,更要對自己的內心坦誠,不加絲毫顧忌和粉飾。在寫作過程中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然而,這一點恰恰比各種技巧來得重要,來得更吸引讀者,從而引發內心深處的共鳴。

李清照寫男女戀愛時嬌羞又渴望的心理,“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眼波才動被人猜”;當父親受黨爭牽連,她向公公趙挺之求救而遭拒絕時,又寫下“炙手可熱心可寒”這樣的話語;在給綦崇禮的信件中,更是將自己第二段婚姻的前因後果毫無隱瞞地記敘其中;對生活的哀怨、憤懣、閑愁等消極情緒,她更是不加避諱地書寫下來….

純真、可愛、爛漫、嬌羞、情趣、剛烈、執著、正直、親近自然、敢言敢做、愛憎分明、追求純凈,這些都是李清照通過詩詞呈現出來的個性。它們讓文字背後的她立體、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靈感素材來自某自媒體“穿越輔導班”和《酒意詩情誰與共:李清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