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物」到底是個啥東西?真的不能吃嗎?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裡,有一股神秘力量,名為「發物」。

身上起疹子,親友告訴你別吃「發物」;

術後康復,醫生囑咐你別吃「發物」;

就算體質不好,你也可能會收到朋友的關懷:別吃「發物」。

中國人口口相傳的「發物」,究竟是個啥東西?真的不能吃嗎?今天肛泰君就帶大傢一探究竟。

No.1「發物」到底是什麼?

「發物」一詞,在大傢口中已經擁有姓名數百年,大多是民間經驗的總結。

有些人認為蝦蟹屬於「發物」,容易誘發傷口紅腫、瘙癢,還可能引發哮喘等呼吸道癥狀;

也有人認為生薑、花椒、辣椒、韭菜等屬於「發物」,容易讓人口幹目赤、牙齦腫脹、大便秘結;

還有人認為荔枝、龍眼等水果也是「發物」,吃瞭容易爛嘴角……

盡管親戚朋友從未向你說清楚「發物」的本質,而各個地區、甚至同一地區不同人對「發物」的定義也是五花八門,但「發物」一般指具有刺激性、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有疾病的食物。

隨著大傢對「發物」的信奉,這個極其神秘,又極度模糊的概念,也在人民群眾的口中逐漸變得寬泛——

螃蟹、柿子、羊肉、雞蛋等食物,總能搭上一些看似“科學”的致病案例,都成瞭我們口中的「發物」。

“吃貨”朋友們可得傷心瞭:難道這些美食都不能吃瞭嗎?

No.2「發物」究竟能吃嗎?

「發物」一說之所以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中國傳統的忌口文化是分不開的。

很多食物被稱為「發物」,其實是因為一些經驗的錯誤總結,或者是無中生有的謠言。

像是腹瀉、便秘、胃腸功能不好的患者,應該少吃糯米、油炸食品、堅果、蔥、薑、蒜等辛辣食物。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自然會使癥狀加重。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不同的忌口,竟然一傳十十傳百變成瞭老百姓口中的「發物」……

從現代醫學和營養學的角度出發,很多食物被扣上「發物」的帽子,其實是這些原因:

01 過敏:

一些好吃又常見的食物,卻很容易誘發過敏癥狀。像是小麥、雞蛋、芝麻、甲殼類、牛奶、魚類、花生、大豆……

過敏一旦發作,輕則嘴麻、嗓子癢、皮疹,重則皮膚腫脹、誘發哮喘甚至休克。

但科學來說,過敏是一種和個人體質關系極大的病理生理反應。像是面對海鮮,如果你對海鮮不過敏,隻要魚蝦新鮮衛生,高溫烹煮後就可以放心吃。

02 高糖:

在一些民間傳說裡,荔枝、龍眼等甜滋滋的水果也成瞭「發物」,據說能讓你“口舌生瘡”。

不過,這類食物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剝殼過程中不註意衛生,果殼上的細菌和塵土就容易進入口腔;同時,吃太多高糖水果還沒漱口的話,糖作為細菌的良好養分,也很容易讓細菌在口腔裡“傳宗接代”。

這樣來看,洗幹凈、適量吃,這類高糖水果還是可以PICK下的。

03 辛辣刺激:

生病看醫生,你一定被叮囑過:“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飲酒。”

這是因為酒類、蔥、蒜、辣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部分人食用後會產生腸胃不適的癥狀,也會引起皮膚毛細血管的擴張,對炎性感染病灶不利,容易引起炎癥擴散,不利於傷口的愈合。

不過話說回來,每個人對於辣的承受能力不同,比如一個四川人的日常飯菜可能會讓一個福建人生不如死。

所以,對某些人群來說,辣椒並不是絕對禁忌。針對辣椒、薑、蒜等食物,如果腸胃和菊花都能承受得住,也可以適量吃點。

No.3得痔瘡要避免哪些發物?

不過,對於痔瘡患者而言,哪怕你能吃辣也勸你歇歇。

人體的消化道裡分佈著大量的辣椒素受體,當辣椒進入胃腸道,辣椒素受體會被激活,進而刺激胃腸道進行不規律蠕動。食物在腸道停留的時間太短,引起大便稀薄,腹瀉可能就來瞭,會給“菊花殘”火上澆油。

正所謂“辣椒辣兩頭”,就是說的吃完辣,嘴裡火辣辣,肛門火辣辣。

如果這時候你正好患痔瘡,這種灼燒的疼痛感會比別人感受的更明顯一些。反復的刺激會使痔瘡加重,出血、腫脹什麼的就近在咫尺瞭。

所以,患有痔瘡、肛裂、肛瘺及肛竇炎的人,平時要註意管好自己的嘴和心,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像豆類等堅硬的食物,也不建議你們食用。這類堅硬食物在胃腸中難以消化,排便時易損傷直腸粘膜、肛門的皮膚,造成便血或疼痛加重。

如果你剛剛經歷瞭痔瘡手術,術後頭幾天可能需要住院,營養方面按照醫生的囑咐吃就好。

積極預防便秘也是少不瞭的,經常吃些粗雜糧及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多喝熱水、適量運動,都能幫助糞便軟而潤滑。

術後更要調整飲食、作息和排便習慣,遠離麻辣誘惑,防止再次承受菊花殘滿地傷的痛!

赞(0)